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2019年10月23日上午,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与文化、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所于主楼A807举办主题为“同一性形而上学(Identity Metaphysics)和重思态度(Rethinking Attitudes)”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李红教授主持,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系Galen Strawson和Michelle Montague两位教授受邀担任主讲,唐热风教授担任评议人。
讲座第一部分由Michelle Montague教授主讲。Montague教授首先介绍了一种长期存在于分析哲学传统之中的“三元观点(tripartite view)”,即从主观因素(subject-element)、态度因素(attitude-element)、内容因素(content-element)三个角度来描述意向性精神状态(intentional mental states),意向性精神状态主要包括:信念(beliefs)、欲望(desires)、希望(hopes)、恐惧(fears)、推测(supposings)、好奇(wonderings)。在“三元观点”之下,以态度和内容的区分(the attitude/content distinction)来讨论心灵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做法。这种“态度和内容的区分”包含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即信念、欲望、好奇,包括知觉(perceptions),都是对意向性内容所有的一种关系。通过举例说明:假设简正有意识地察觉到那只狗在田野里(Jane is now consciously perceiving that the dog is in the field),根据上述以“关系”来解释的标准路径,例子中的精神状态结构为Rab,其中a代表简(主体subject),b为从句所指的“那只狗在田野里”(the thing designated by the ‘that’-clause),而R代表a对b持有的“察觉”关系,R也被称为意向性态度(intentional attitude),。这就是典型的“三元观点”,在这种视角下,察觉、相信、推测、欲望等意向性态度是主体与内容之间的一种关系,内容被完全区别于意向性态度本身。
Montague教授随后提出自己的竞争性理论,即二元观点(the dual view),她认为三元观点在最开始犯了错误,即多余地预设了完全独立于内容的形而上学关系。三元观点的基础结构[主体-意向性关系-内容],可以被二元观点的基础结构[主体-内容]所取代。二元观点的核心思想在于,各种意向性状态之间的区别无需通过所谓的(意向性)态度,而只需要通过意向性状态的内容就能够被捕捉,其实这些状态之间的区别完全是由意向性内容构成的。Montague教授进一步指出,通过考察意向性状态的意向性性质,能够为(意向性)内容之间的区别提供最佳解释。意向性状态的这种意向性性质(intentional states’ intentional properties),由于是形而上学地与意向性内容相关,因此称为与内容相关的现象学性质(‘content-related’ phenomenological properties)。至此,通过诉诸意向性状态的内容和现象学性质就能够掌握各种精神状态,那么就证明二元观点在描述意向性精神状态的功能方面完全可以取代三元观点,三元观点预设“态度”的做法是不必要的。
讲座第二部分由Galen Strawson教授主讲。Strawson教授提出同一性形而上学(identity metaphysics)的概念,这种形而上学否认其他形而上学所做出的各种本体论上的区分具有根本性,而认为只有一个根本的、本体的范畴(范畴一元论categorial monism)。Strawson教授提出自己所总结的12字形而上学: Stoff ist Kraft; Wesen ist Werden; Sein ist Sosein; Ansichsein ist Fürsichsein.
[1]Stoff ist Kraft,物质(任何实在)是能量(matter -concrete being of any sort- is energy)。能量在这里是从实体的意义上来说的——所有分子都由相同实体构成,即能量。Strawson教授在此联系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帮助理解。
[2]Wesen ist Werden,存在即是生成(being is becoming),作为x(being of x) 和x的行动(behavior of x)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形而上学意义的区分,退一步讲,即便存在这种区分,它绝不是根本性的。Strawson教授试图将[1]和[2]与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的概念进行类比理解。
[3]Sein ist Sosein,存在是质量(being is quality)。用笛卡尔的话来说,(实体的)属性与实体是同一的(the attributes…are identical with the substance)(1648:15)。
[4]Ansichsein ist Fürsichsein,存在是意识(being is mind or consciousness)。
我们由此得到的基本信条是存在是能量,是过程,是质量,是意识,……。能量、过程、质量、意识等等,所有都只是同一个东西。进一步的,实体/物体/质量/性质/过程/事件这一系列概念之间并无深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差别。
至此,Strawson教授总结同一性形而上学是一种平静的形而上学(identity metaphysics is eirenic, peaceful, not aggressive),它并不以彻底拒斥其他形而上学所做的各种形而上学区分的有效性为旨趣,而只旨在指出这些区分是表面的,而非根本的。Strawson教授进一步引用尼采、拉姆齐、怀特海、塞拉斯的著作中原文,总结地指出造成这种哲学错误的原因在于日常思想和语言(ordinary thought and language)。而同一性形而上学所教给我们的事情之一就在于,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我们的探究范围其实远小于许多哲学家所以为的(尽管哲学家的实体思想多如牛毛,但事实上并无需要)。
唐热风教授结合约翰·麦克道尔的概念论对两位教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李绍猛副教授则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对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在场师生纷纷踊跃发言,两位教授认真细致地回答了所提问题,此次讲座深刻启发师生对意向性状态的两种不同解释观点,对同一性形而上学进行更全面的思考。
供稿:李睿聪
供图:陈 康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