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光明日报】韩震: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2020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回信勉励广大劳动群众:“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意义、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脚踏实地、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以持续不懈的奋斗与努力,创造未来美好生活。

 

一、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基础和发展动力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但人类进化超越了一般动物界的生物进化。人的进化是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进化,人类及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都源自劳动创造。劳动是真正属于人的本质性力量。中华民族是崇尚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因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和今天的“中国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在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勤劳的中华民族应该“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劳动不仅创造历史,而且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文明,而且仍然在塑造着人、塑造着人类社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尽管受到很多限制,但仍然有无数人通过劳作从田间种植收获各种蔬菜、在工厂加工各种必需品、通过运输工具把各种生活用品送到我们的家门口,保障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离开劳动,人类根本就不能正常生存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劳动是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力量。生产力的提高是人民群众劳动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发明的结果。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就是说,人民群众的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也是要靠劳动、靠劳动者的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实现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奋斗出来的,凝聚的是亿万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只有通过劳动汗水的浇灌,才能绽放美好生活之花。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不是占有和消费了多少价值,而是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所有人创造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实现梦想就要靠每个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功从来不是给守株待兔的人准备的,成功的机遇永远属于甘于奉献、勇于创造的奋进者,“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

 

高唱新时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彷徨和犹疑,必须以更为坚韧的奋斗精神,通过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实现既定的目标。“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时代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把劳动者看作社会的主人翁,重视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量。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的光荣,首先体现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上。从飞天的“神舟”,到探索海底的“蛟龙”;从思想深邃的理论著作和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到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人工智能——所有这些伟大的创造物,本身就是一枚枚属于劳动者的勋章。劳动者的光荣,也体现为人类在劳动实践中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掌握了运用自然规律进行创造的各种技术技能。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专家、院士;不论是种田能手,还是妙手回春的名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劳动最崇高。劳动者的崇高,一方面体现在劳动者创造的成就上,宏伟的三峡大坝、壮观的港珠澳跨海大桥、风驰电掣般奔驰的“复兴号”高铁、威武的“东风”系列导弹——所有这些成就映照的都是劳动者的崇高;另一方面更体现在劳动者的精神境界上,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顾个人安危的逆行者: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社区工作者的任劳任怨、公安干警的无私无畏、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所有这些都映照了劳动者的崇高思想境界。人们的职业有不同,但只要他能够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为他人做有益的事情,只要他有先人后己、克己奉公的思想境界,他就是一个崇高的人;而那些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却自以为高明的人,反而是身陷“低级趣味”而不能自拔的人。

 

劳动最伟大。劳动者的伟大,首先基于他们的劳动创造的伟力。人通过劳动把自然对象转化成为人类生活必需的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创造了社会财富和文明价值。劳动者的伟大,也来自他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断觉醒、不断提升的主体性力量。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体现了创造的力量,也提升着自己的自觉自主意识,正是这种自由自主的内在力量,彰显了人类的伟大与价值。黑格尔关于主奴辩证法的论述,已经证明了劳动者的价值,也说明了不劳而获者在社会中的“多余”。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就在于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建立劳动者的“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劳动最美丽。劳动者的美丽,首先在于他们内心世界的美丽。劳动者创造美丽的世界,描绘着绚丽多彩的人间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美丽。塞罕坝的防护林美丽,那是因为有一代代育林工人的美丽品格支撑了这壮美的景色。越是艰苦的工作越是需要美丽心灵的支撑。譬如,掏粪工时传祥,他用自己的辛苦,为他人换来了卫生洁净的生活环境。他身上时常有挥之不去的臭味,但他的内心世界是最香甜的。再如,抗击疫情中的护士们,虽然被“全副武装”的防护服遮住了脸庞,但他们在我们眼中依然那么美丽,那是因为透过防护服,人们看到他们美丽的心灵。

 

总之,我们要大力弘扬劳动者的奋斗精神,充分阐明劳动创造的意义,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用劳动的伟力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壮丽的历史画卷。

 

三、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培养,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立志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自觉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之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历经千百万年的劳动,才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跃升。人类最初的教育恰恰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支撑着每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如果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也就缺失了对人而言具有本质意义的实践能力,缺失了在人格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必要淬炼,难以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劳动教育也支撑着智育。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可以分工,但不能分割。人类的任何创造性活动既需要观念性创新,也需要体力劳动的支撑。即使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也需要体力和动手能力制造试验装备并通过操作仪器实现技术性介入,才能推动研究有所进展。美育与劳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劳动创造中,人们才能真正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

 

其次,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要让青少年知道,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最后,要丰富和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要从小抓起,把劳动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劳动素养,引导他们把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青少年是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通过劳动教育,使他们勤奋实践、善于学习,以劳动模范为榜样,长大之后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才能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注:原文转载自《光明日报》(2020年08月24日15版),作者:韩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8/24/nw.D110000gmrb_20200824_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