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儒学的教化·教化的儒学
2021年11月27日14:00—17:0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主办的“教化儒学研讨会暨李景林教授荣休座谈会”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机构的学者以及李景林老师的学生、同事朋友,围绕“教化儒学”主题展开交流,衷心祝福李景林教授圆满荣休。本次会议线上与线下结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7举行。
会议首先由哲学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章伟文老师致辞,章老师介绍了李景林教授的卓越学术贡献以及本次会议的缘起、举办愿景,宣布荣休会议开始。会议第一阶段是赠送荣休祝福,首先由哲学学院李红书记代表学院发言。李红书记指出,李景林老师对哲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此代表学院对李老师表示感谢。李老师提出的“教化哲学”在学界独树一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有卓越之功。除了在学术上的引领之外,李景林老师还是“师者”的代表,获得“四有好老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可以说实至名归,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师大的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今李老师荣休,李红书记表达了对李老师日后人生状态的祝福,希望李老师在自由状态下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相信李老师在学术传承与为人表率上会继续发挥灵魂式的引领作用。李红书记最后送上了祝福纪念品。接下来,由章伟文老师代表中国哲学教研室发言,赠送纪念品。希望李老师之后可以继续作为哲学学院的向导,指点后进与研究所工作。之后,李景林老师的学生崔翔、李转亭献上鲜花,博士生李转亭说,非常荣幸能有机会跟着老师学习,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们眼中,老师是一位温如玉如、谦和儒雅的学者,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一个酿酒师,那么他的思想便是酒,老师从教期间阐发的思想酿出了一杯杯甘甜的美酒,让每个阅读他著作的人都沉醉其中,甘之如饴。老师虽然要退休了,但依然笔耕不辍,给予学生们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衷心祝愿老师学术长青。
之后,李景林老师的学生马晓慧与徐亚豪伉俪代表师门向老师敬呈文房四宝和印章纪念贺礼,希望为老师退休后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夫妻二人表示很感谢李老师带来思想上的提点以及人格上的变化。徐亚豪回忆说记得上学时每周三下午有机会和李老师交流,李老师身上有着温柔敦厚的儒者气象,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不仅在性格上从毛毛躁躁到有了今天的改变,还有幸在师门中结识了美好的姻缘,真心祝福李老师身体健康,希望老师在今后日子里能够继续为大家带来学问上的福泽。
接下来,大家观看了李景林老师学术人生的掠影图片,在过程中,李老师说着图片背后的故事,笑着回忆过往的师生朋友情谊。之后,由李景林老师的学生闫阳诵读老景师门张树业撰写的荣休贺词。贺词介绍了李老师的学术经历、学术贡献,情意恳切,表达了对老师为人为学的钦佩与祝愿。最后,李景林老师与来会师生一同愉快地合影留念。
会议第二阶段是自由发言。北京大学张学智老师首先祝贺李老师荣休,回忆起与李老师的过往,引用孔子之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认为李老师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李老师首先是一个真诚正直的人,做学问没有趋炎附势,实实在在,完全按照人师的本分去做;李老师做事待人也非常真诚宽厚,和朋友之间的相处总是恰到好处;李老师指导的学生也都非常优秀,从学生们身上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教化影响。在学问上,李老师广博而又精专,提出的“教化儒学”在全国独一份,在形而上学、心性论、工夫论上都有着深刻的阐发。此外,李老师文章做得好,文章本出乎性情,其人性情质朴,做出的文章也是质朴而有灵气,通达而有文采的,让人欢喜爱读。张学智老师还笑说景林老师有着河南人的幽默感,真心祝愿李老师荣休之后身体健康长寿,学术永葆青春。
清华大学廖名春老师指出,自己与李景林老师为同门师兄弟,来往比较多,如今先后退休,感慨良多。虽然自己和李老师做学问的方法不太一样,但在结论上往往殊途同归。在金景芳先生师门里,弟子一般做文献考据,而景林老师谈义理比较多,将中西古今的学问沟通起来,非常有发展。廖老师指出,如今李老师来师大正好二十年,感慨时间流逝的同时,自己也亲眼见证了北师大中国哲学学科的成长与发展,看到它逐渐成为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镇,其中李景林老师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也非常感谢李老师和伉俪的多年关心与帮助。
北京大学干春松老师指出,学术界中有趣的人比较少,李景林老师是一个有趣的人。李老师的著述文章有很多新的创发,可贵的是还打通了西学的路径,逻辑性和论证性突出。干老师认为,“教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传统中国的政教不同于西方的“政教分离”,中国的教化本是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李老师找到了这样一个枢纽性的概念,但目前的阐释更偏向于“下学上达”,此外是否可以在政教关系上多一些考量。最后祝福李老师身体健康,相信李老师会有持久的学术影响力。
中央党校乔清举老师谈到,“荣休”这个词,“荣”是“荣誉”“光荣”,但做学问没有“休”息的时候,是“无期徒刑”。乔老师说自己与李老师相识很早,李老师为人处世修养很好,说话慢条斯理,一句是一句。在他身边,心灵可以得到宁静。景林老师西学的底子很深厚,写文章的逻辑性很强,但并没有坑洼不平的感觉,可以将西学逻辑与中学感悟融合得很好。乔老师认为“教化儒学”确实抓住了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可以立得住的领域。老师还提到了与李老师在工作调动与学术研究上的两个际遇,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一同学习交流。
之后由校内老师发言。哲学学院张曙光老师谈到,来到师大很荣幸的一件事便是结识李景林老师,人生有限,能有交心的人不易,和景林老师无论是在学术还是社会问题上都很有共识。张老师说,国内之前并没有“荣休”这种类型的仪式,老一代人也不太重视这方面,但所谓的形式和仪式感还是很重要的,通过多样的形式可以把许多内容聚合在一起。李老师的荣休仪式既是对过往学术经历的回顾,同时也是对李老师工作的肯定,并且会对年轻人有着很好的影响,这也体现了一种类似家风传承的学风传承。张老师还指出,师大中哲所老中青三代结合,正慢慢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着鲜明的学术特点,相信李老师在其中依然会发挥引导作用。最后张老师祝愿李老师将今天的荣休作为新的起点,希望李老师健康长寿,生命之树和理论之树长青,八九十岁的时候依然能在一起聊学问、聊人生。
历史学院的蒋重跃老师首先表达了自己对李景林老师的敬意,也转达了刘家和先生对李老师的祝福。蒋老师回忆起自己三十年的学报编辑经历,说论文的引用率是文章的生命线,而李老师在这方面对学报有着很大的贡献。对于李老师的文章,蒋老师往往亲自操刀,做责任编辑,也非常感谢李老师的支持。另外,蒋重跃老师认为李老师做学问有通透的特点,写人性论可以分析地很细腻,这也源于李老师在西哲方面有很深的修养和体会,道理说得透。此外,李老师的学问也汇通古今,贯通先秦、宋明与当代,这些都是做学问的很好的条件。李老师为人也很好,既有正直的一面,又有亲善的一面。最后,祝福李老师圆满荣休,荣休之后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希望李景林老师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
教育学部的于述胜老师指出,自己很早关注教化儒学,对他的影响与启发很大。于老师与李老师同于2001年被北师大引进,在清晨锻炼时经常会碰到李老师,觉得很有缘分。于老师谈到做教育史相对比较封闭,侧重于技术方面,自己很喜欢李老师的文章,认为李老师的著作,讲理讲得通透,本人有着很强的现实关怀,但又不把学术与现实拉扯到一起,而是与现实的东西保持必要距离,这种风格体现了独立的学者精神,不作吹捧,老老实实把道理讲清楚。学者便应该如此求真,天天喊口号其实是对文化与学术的糟蹋。于老师最后祝贺李老师荣休之后可以不受体制束缚,自由地去做学问了,也相信李老师会有更多成果出现。
哲学学院美学教研室的刘成纪老师指出,这次的荣休仪式为学院开了一个好头,这也是增强学院老师联系与情感的很好方式,人生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刘老师说自己07年来到师大做中国美学史,和李老师做哲学史有很多呼应,至今十四年过去了,从李老师的学问、为人中吸收了很多教义、收获。人们常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李老师坐一起,言谈举止之间,有一种莫名的平静感,这是一个学者非常难得的美德。在中国很强调师道尊严,但和李老师交流却能有一种松弛的心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熏陶,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李景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为人为文知行合一的人,其文如其人,这中间找不到任何的裂缝,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李老师提出用“教化儒学”来讲中国哲学,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教化儒学有着本然的实践性,李老师的义理之学也基本是在讲实践和行为,这也是儒家哲学为人处世、知行合一的体现。刘老师还说,做中国哲学不似西方文化的对象化论证,本身是一个自我陶冶的过程,这无疑是幸福的,所以相信李老师不会因为退休给生活带来很大变化,会更自由地处理工作与生活。希望李老师的学问给中哲界更多的启迪,其思想的雨露亦可以福泽美学界。最后祝李老师健康长寿,学术生命长青。
哲学学院伦理学教研室的王楷老师回忆说,自己认识李老师比较晚,记得04年博士毕业时,李老师是答辩委员。人到中年,见到自己的导师依然很紧张,但李老师的气象让人十分敬仰而舒服,其学问则能自由清晰地表达心之所思。之前读《中国哲学概论》,看到李老师写的道家的内容,发现李老师对道家的阐释也很好。李老师又是中西汇通的,尤其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解,很是难得。还有一点是哲学史对哲学的突破,“教化哲学”既有哲学史的厚重,又有哲学的独特性,非常有启发性。
接下来由学院领导发言。哲学学院副院长罗松涛老师谈到,当时06年来师大应聘试讲,讲完之后是老师提问环节。记得当时李景林老师是站起来提问的,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说明李老师对每一个人都很尊重;也还记得第一次讲课,承担“人的哲学”课程,在备课过程中对李老师的“教化儒学”有很多参考借鉴。另外,在带学生上,07年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李老师传授了在吉林大学上学时金老师指导学生的经历,对罗老师触动很大。后来罗老师从事学院学生工作,有一位同学因为宿舍问题需要沟通,请李老师来帮助协调,可以看出李老师十分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罗老师最后祝福李老师身体健康,“教化儒学”能够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哲学学院副院长冯伟光老师谈到,李老师做教化儒学,是学问、人生本一体的典范。自己作为李老师非学术圈的同事,一直把李老师作为师者来崇敬。之前做教育培训,很完整地听过李老师讲庄子、《论语》。听老师讲庄子,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另外,李老师对后辈提供的关爱与帮助,至今历历在目。冯老师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跟着同事老师去吃饭,本以为要发言会有些无措,但坐在李老师的旁边,心里很踏实。冯老师还谈到李老师私下有着顽皮可爱的一面,有一次学院出游,抓拍了很多老师们的照片,记得有一张是李老师带着一条红围巾,脑袋凑过来和大家一起拍照,很是好玩儿。冯老师很用心地将以往拍的照片制作成了照片簿,献给李老师。为庆祝李老师荣休,冯老师还现场读了自己做的一首小诗——“教化人生,致景林老师”,赞叹李老师的精彩不仅体现在学问上,也在人生上。最后两位老师合影时,冯老师将自己的红围巾给李老师戴上,很好地呼应了当年的温馨场景。
接下来是中哲所老师发言。李祥俊老师谈到,李老师的学问融汇古今中西,二十年来,李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研究儒学容易朝各种方向发展,做义理性的东西很是难得,“教化儒学”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考方式,是真正从传统中走出来的。跟着李老师二十年,李景林老师一直是后学学习的榜样。之后不管是在学问还是人生方面,将继续跟着老师学习。
章伟文老师谈到,自己当年博士论文的答辩老师也是李老师,李老师对自己有很大的鼓励。李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关心年轻后进,不仅在学术上是引路人,在人品上也值得后学学习,可以将学问和生活结合得很好。章老师回忆起当年自己的小孩还在上小学,李老师给小朋友买了长款的羽绒服,可以挡住膝盖御寒,很是感动。如今李老师退休了,心里面有些不舍,还是很希望老师能继续在中国哲学教研室,“有李老师在,我们就有底气”,非常感谢李老师这些年对教研室的关怀和支持,祝福李老师。
蒋丽梅老师说到,刚刚看视频,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自己是李老师在师大教的第一批学生,李老师是看着他们一批批学生走出来的。李老师讲课说话很慢,娓娓道来,自己的很多哲学基础课程都是当年李老师教出来的。老师平时在生活中,也真是用教化儒学这一套在影响着年轻的学生辈。老师为人特别的谦虚,没有任何架子,有什么问题去请教,总是耐心解答。蒋老师在入职后,感觉中国哲学教研室像是一个大家庭,自己在结婚生子的重要阶段,李老师都会时刻问候关照,像一位大家长的作风。今天有些伤感,老师们都一个个退休了。非常希望李老师荣休之后能够继续带着中国哲学团队向前走,祝福李老师荣休快乐,健康长寿。
朱雷老师说,在本科时候就有幸接触到了老师的思想与著作,这对后续的学术成长有很大帮助。之前在研究院工作,没有带学生,来到北师哲学院大家庭后,有了学生和朝夕相处的同事,真切感受到这里的气氛更加和睦宽松,这对自己相对内向的性格是一个很好的氛围。希望在这里继续跟着老师们学习成长,也希望做出一些好的成绩来报答老师们和中哲所,最后祝福李老师圆满退休。
崔晓姣老师说,记得读的李老师的第一本著作是《教养的本原》。当时买完书乘坐地铁回家,因为读得太入迷了,竟坐过了三站地。那天回到家后一直看李老师的书,还推去了原本计划的朋友聚餐,书没几天便读完了,后来也不断地从李老师的书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跟李老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办公室离得很近,所以可以常常跟李老师打招呼,讲讲话,有像亲人一样的自然的熟悉感。祝李老师荣休快乐,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老师学习。
之后,由李老师的学生代表在线上发表感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刘辉代表外地同学发言说,“记得李老师六十寿辰时说‘有你们这些学生,我真的很幸福’,但我们更要说,‘有李老师做我们的老师,有幸得到老师的指导,我们是更幸福的’。我们不仅得到了老师学业上的指导,工作上的支持,也亲沐着老师的无言之教。我们学生不仅要感谢李景林导师,还要感谢师母。我们师门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我们有一位好师母,师母在生活学习中无私地帮助我们,特此表达对老师和师母的感谢,祝福老师和师母身体健康。”天津大学陈多旭说,能够得到李老师的教导和关怀非常荣幸,李老师提出的“教化儒学”概念是我们今天在中西方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一个典范。相信老师的学术生命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也恭贺老师新书《下学集腋》的出版,祝愿老师健康长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张永奇说,之前看到老师在退休前跟本科生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眼圈泛红了,可以感受到老师是非常热爱教学事业的。老师对待他人和学术的态度都非常宽容,即使与其他学者有观点不一致的地方,也不会影响私下的交往。《下学集腋》是老师新出版的一个随笔集,这本书与其他严肃的学术著作相比,形式更为多样,可读性更强一些,我们后学编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重温学习老师思想的过程。西南政法大学董卫国说,北师辅仁读书会已有十一年历史,在西南政法大学也接续着辅仁的传统,至今读书会已举办了八年,希望将经典的研读与身心的教养结合起来。师门将继续传承李景林老师的思想,将“教化儒学”代代传承下去。
北京林业大学张连伟说,自己是李老师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硕博论文的写作,李老师给了很多指导。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李老师真正将考据、义理、词章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之前师大哲学偏重于考据,而老师的到来带来了义理的讨论,对北师哲学院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师的学问与做人都是一以贯之的,哲学与人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田智忠说李老师如今可以“功成身退”了,笑说希望之后可以请老师一起多喝酒,多交流。北京中医药大学程旺老师为表达师门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凑了两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旁通而又上达;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循循然善诱人。横批:如沐春风”。此联主要表达跟老师问学时,对老师气象的观感以及自己学习提升方面的感受;“以身体道昭学景,教化哲思飨儒林。横批:桃李春风”,此联分别表达对老师人格方面和思想方面的理解,老师的名字嵌入其中。这两联中都有一个“春”字,想表达的是师门的背后离不开师母的凝聚和亲切呵护。程旺老师还谈到对李老师学术思想的几点体会:第一,在研究特色上,李老师注重对儒学学术和理论的通性把握;第二,在学术宗旨上,李老师归宗孔孟;第三,在思想体系上,李老师是“教化儒学”的开创者;第四,在理论定位上,从马一浮先生的新经学、六艺论,到金景芳先生的孔学研究、易学研究,再到以新孔学、新孟学为根底的“教化儒学”,教化儒学实乃马-金学脉内在延续中的又一理论创新,是当代新儒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代表。期待同门后学共同努力,继续传承和发扬。
会场还播放了学生提前录制的视频祝福,来自五湖四海的李景林老师的学生,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在线上纷纷为老师送上了真挚的感谢与祝福,祝福老师身体长健、学术长青。
会议最后,李老师非常感谢大家的祝福,谈了自己的两个感受,一是受宠若惊,虽然是疫情期间,北京校外朋友也都前来问候,感觉非常温馨。第二也很忐忑。认为大家说了许多溢美之词,从感情上说很幸福,但实际上不敢当。老师笑说,“大家不说,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优点”,谢谢大家的鼓舞。这种关心在老家河南方言里叫“膺记”,很有感情色彩,这个“膺”有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义,是在心里面的记挂。老师说感受到了大家的关心,非常幸福。老师回忆自己的学术经历,自2001年调到北京已经二十年了。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原来本想终老长春,但老伴来到北京应聘,于是自己也就来了。自己本身惰性很强,除了考大学这件事,在其他事情上没有刻意营求过。刚调到北京来,老师还有些担心,但特别感谢教研室的老师和学院领导的接纳与关照,以及北京学术圈同仁的关怀,使得自己在北京安了一个家,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感到非常安慰。老师说自己之前在长春待了二十三年,那时候不太成熟,四十七岁来到北京后,是相对成熟的阶段。今年六十七岁,因为有大家的帮助,才做了一点事,带了几十个学生,这也是自己比较安慰满足的。
老师还说,“我感觉退休很好,网上有个词‘躺平’,如今我终于有机会彻底躺平了。不过对于‘躺平’,我有一种积极的解释。‘躺平’是做事的态度,外面有很多约束,但自己要学会抵御、消解压力,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我自己来说在这方面有一个优点,就是不管外面的事,专注做事。以躺平的精神积极地做事,这是人生也是做学问的态度。退休之后,我要把这种精神更好地发扬。在身体方面,人老是必然规律,我也跟大家保证,一定不辜负大家希望,练好身体,保持好状态。另外,也争取在学术上继续发挥余热。”
李祥俊老师总结指出,李景林老师的荣休仪式是教研所里非常重要的安排,李老师是哲学院的地标与旗帜,为学院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次很感谢校内校外老师们前来,希望以后大家继续支持中哲所工作。李老师如今虽然荣休,但相信未来会做得更好。最后祝福李老师,网上有句流行语说“高管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希望李老师天天高兴,身体康健。
最后,李景林老师的荣休仪式在欢乐与温暖的氛围中圆满结束,衷心祝愿李老师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
会后,从外面赶回的吴向东院长、刘孝廷老师、沈湘平老师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李景林老师荣休的祝福。
据本次荣休会议组织者许家星老师介绍,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首次为退休教师举行荣休仪式,仪式简短质朴,整个过程充盈着师生之间、师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会议得到学院各方的鼎力支持和学界朋友的真切襄助,会议原本定于6月举行,因故推延至11月中旬,又因故推延至11月最后一个周末。会议的最终成功举行表达了对李景林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二十年间卓越学术贡献的由衷认可。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