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一)主持项目 1. 2024北京市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遵守规则与原初规范性哲学问题研究”(重点项目,24DTR011) 2. 2023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交叉学科视域下的人类元认知前沿问题研究”(1233300003) 3. 2022教育部后期资助一般项目“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内在统一性研究” 4. 2022国家外专局高端外专项目“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规范性哲学问题研究”(G202211017L) 5. 2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及其当代意义”(2020NTSS41) 6. 201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连续性研究”项目(17CZX046) (二)部分论文 外文论文: 1.“On the Continuity of Wittgenstein’s ‘Religious Point of View’”, Religions (A&HCI)2025,16(8):979. 2.“Truth and Nonsense: A Unified Reading of the Tractatu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21, 16(1): 46–66. 3.“Is a sensation a concept-involving object?”,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A&HCI)2021, 40(1): 99–116. 中文论文 1. “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连续性——从对科学与哲学的反思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 2.“本质的形而上学——一个批判性的概述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2期,第14-22页;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11,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22。 3.“对《逻辑哲学论》 科学观的逻辑重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第1期,第7-12页。 4.“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进路下的高阶意识理论研究——从梦境的意识经验谈起”,《社会科学战线》,2021.11,第33-43页,转载于人大复印《科学技术哲学》2022。 5.“情境认知对梦境怀疑论问题的解决——认知神经科学与哲学交叉视阈下的反梦境怀疑论研究”,《哲学研究》,2021.10, 第118-127页; 转载于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22.2,第97页-106页,《科学技术哲学》2022。 6.“神经科学与心灵哲学交叉研究的双向进路”,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第9-16页;转载于《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20.14;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哲学研究发展报告》引用。 7.“记忆与标准:私人语言论证研究”,载《哲学研究》,2019,11;转载于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20.5, 第95页-104页。 8.“维特根斯坦论第一人称‘我’”,载《福建论坛》2016,6。 9.“维特根斯坦的伦理学思想及其内在困境”,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5;转载于人大复印《伦理学》2016,11。 10.“维特根斯坦论‘梦’”,载《世界哲学》2016,4。 荣誉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