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纪要|王中江教授“心灵为身体立则——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讲座成功举办

4月2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京师荀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心灵为身体立则——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王中江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主持。讲座在视频号“杏坛玉狮子”同步直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崔晓姣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image.png

王中江教授以马王堆帛书的《五行》、郭店简的《性自命出》和清华简的《心是谓中》为背景材料,围绕“心灵为身体立则”的身心主从模式,从身心二元论和主从关系表达、身心主从论与心对身的规范性、身心关系模式的同构、异构与“心灵”的复杂性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讲座伊始,王中江教授以东西方哲学的传统二元论为切入点,比较了希腊时期与东周时代将人划分为身与心或形与神、灵与肉等观点,厘清了早期中国子学中的“身心一体论”“身心并行论”“身心主从论”。他以早期儒家的身心主从论为研究视阈展开讨论。

在分析身心二元论和主从关系表达中,王中江教授认为《性自命出》、《心是谓中》和《五行》从总体而言,均有一个心灵为身体立则的“身心主从”图式。立足于文本,王中江教授分析了《性自命出》中“君子身以为主心”的身心主从关系表达,解读了《心是谓中》的“心欲见之,目故视之;心欲闻之,耳故听之;心欲道之,口故言之;心欲用之,肢故举之”的身心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以及《五行》中具体的“唯”、“诺”和“莫敢”等观点,阐释了出土文献中儒家的身心主从关系。此外,王中江教授指出,三个文献中亦有以隐喻方式表达的身心关系主从论,即《心是谓中》用隐喻将身心主从关系表达为“君与相”的关系、《五行》将身心的各自特性界定为大体与小体的关系等。质言之,出土文献表达的身心关系是主从关系与主客关系,儒家心对身体的主导是一颗伦理之心的主导。

在身心主从论与心对身的规范性讲解中,王中江教授认为这不同于当代心灵哲学一般认知意义上的身、心关系,而是儒家伦理学意义上的身心主从关系。他认为《性自命出》中的“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壮而毋拔,[心]欲柔齐而泊”体现了“身以为主心”的语境界,而《心是谓中》将心对身的规范引向政治世界,提出了一个以君为主、以民为从的主从论。《五行》则强调了心对身的役使是仁义之心对身的规范。

在对身心关系模式的同构、异构与“心”的复杂性的讨论中,王中江教授认为《性自命出》、《心是谓中》和《五行》均存在“心灵为身体立则”的“身心主从”图式,该图式本质上是身心伦理主从论。同时,他从《尸子·贵言》中的“心者,身之君也”、荀子对“天官”与“天君”的划分、孟子“放其心”“尽心尽性”等观点阐述了早期中国其他子学中的身心主从关系、身心平行论的异构。

最后,王中江教授横向比较了希腊的身心关系论,分析了伊索克拉底的“灵魂高于身体”、苏格拉底理智主义的身心主从论以及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主从关系等,认为身心二元论的希腊图式与早期中国的身心主从论,有很强的可比性,但二者又有差异。总而言之,王中江教授指明,人心不能作单一化约。后天的人如何,与人们如何用其先天的心密切相关。

image.png

王楷老师向王中江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康德在“实践理性独立于感性的偏好和冲动而自我决定、自我立法”的意义上肯定人的意志自由,若以此为参照,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其实也是对意志自由的肯定。而照意志自由的本义,所谓心主心从其实更多地意味着一种价值上的应然,而非实然如此,而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也正凸显出修养工夫的意义。在伦理学上,应该是以能够为前提的,心能够支配身,因而工夫才是有可能的。同时,心对身的支配又非定然如此,在实际的意识活动中,由于意志无力等等原因,理性和感性之间屈伸消长,强弱不定,因此,工夫才是必要的。整体而言,儒家工夫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自觉的修养努力使心对身的主导和支配从可能而现实为一种稳定的生命形式,亦即德性(virtue)。其二,王中江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儒家用君民关系类比身心主从关系似乎与儒家民本论不太协调,这一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解释?儒家民本论是就政治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在这一层面上,儒家主张民贵君轻。但在技术的层面上,亦即政治实际运作的层面上,自然是君主民从。儒家以君民关系比喻身心主从模式应该是以后者为参照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王中江教授回应,就解释性的身、心概念而言,儒家身心主从论具有实然与应然的双重性。对于第二个问题,王中江教授认为此处是以君臣关系作为隐喻类比身心关系。与会的同学们热烈参与讨论,提出了“君子以为主心”简文内容是否完整与语法结构是否恰当、身心二分的时间界限与跨度、论文选题“张岱年思想”研究中遇到的困惑等问题,王中江教授对此逐一解答。

image.png

最后,王楷老师在总结中提出,王中江教授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对出土文献展开细致入微的研究,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力。该讲座讨论了众多实质性问题,对全面理解早期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京师荀学系列讲座”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荀子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项目批准号:1233200012)的课题支持。


(王兆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