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讲座纪要|统类与正名——荀子哲学探微

2025年5月16日晚间,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京师荀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统类与正名:荀子哲学探微”在前主楼B812成功举办,微信视频号“杏坛玉狮子”同步线上直播。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崔晓姣老师、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桠钊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521132051.jpg

讲座伊始,郑开教授阐释了早期思想史中的分类观。他以涂尔干的《原始分类》为研究起点,指明“没有分类就不能了解”。郑开教授认为古代中国思想史料中的“类”概念与涂尔干的观点若合符节,他从《易传》中“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触类而长之,比其类而论会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等展开分析,道出《易传》通过卦象表征了比类和推类的思考方式。

此外,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也讨论了“类”以及“类”所涉及的分类、推类(推理方法)等内容。例如,“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齐物论》)展现了庄子正面的思考,“不类”既然无法消除,便将“类”与“不类”置于一起,化解为更高层次的“类”。又如,“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某些特殊的事物,比如圣人、凤凰、麒麟,亦是依照类的逻辑予以梳理的。概而言之,荀子之前诸子百家对“类”概念的讨论已较为丰富、深刻。

郑开教授指明,荀子“类”(伦类、统类)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礼义之统”“仁义之统”“礼乐之统”。统,即蕴含着类的意味。“统”是“分”“类”系统逻辑上的起点抑或终点,属于最根本、涵盖范围最广的“类”。郑开教授重点强调,《荀子》中“类”除了分类之意,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例”或“范例”(俞越),而王先谦解释为“比类”是不确切的,“类”(例、范例)从属于习俗或习惯法的范畴。质言之,“礼——法——类” 出乎社会政治层面之“伦类”,相当于条理、节文与规矩。“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儒效》)“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王制》)“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臣道》)等观点则表征了礼、法、义、文、名等作为近义词甚至是同义词,意味着秩序、规律和法度等。

郑开教授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表现了荀子关于不同层次“类”的解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王制》)则是荀子将统类、仁义之统归结于统一的秩序。质言之,荀子“知通统类”的分类方法和思想逻辑倾向于启用更简明、更具阶次感的分类法,并以此判明诸子百家的优劣利弊。

郑开教授由此对荀子《正名篇》中“制名之枢要”“正名”的必要性以及缘同异与缘天官的知识性的讨论。借助老子与孔子所言“名”之差异,郑开教授认为“名”作为礼法之抽象形式本身具有社会政治含义。“名”比“类”具有更高的层次,《正名篇》突破“名”讲述条理和秩序,以“名”统“类”的思想恰到好处。最后,郑开教授将荀子的“统类”思想归结为一种新的正名说,在儒道会通的意义上强调了社会政治与伦理语境下的秩序。

微信图片_20250521132117.jpg

郑开教授的讲座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其中,崔晓娇老师向郑开教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评,是否与庞朴先生的思想接近,是否存在对礼的忽略;二是从“类”的观点出发,孟荀关于人的界定是否具有相似性。对于第一个问题,郑开教授认可庞朴先生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郑开教授认为荀子“类”的观点具有层次性,人最为天下贵,与孟子不同。

微信图片_20250521132107.jpg

与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荀子是否探讨“类”与“同”概念的逻辑关系、偏向于知识性的“名”与“类”如何彰显并实践其道德性、“统类”与“正名”的交互性关系等问题。郑开教授对此逐一解答。

微信图片_20250521132112.jpg

王楷老师在总结中指出,郑开教授对前荀子时代“类”概念的梳理、对荀子文本中“类”概念特定意涵的分析,特别是在“正名”与“统类”的关系之中对荀子统类概念以秩序为导向的政治意涵的揭示,无不显示出深厚的文献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成熟的理论能力,这既在“统类”这一特定问题上对当前的荀子研究做了实质性的推进,更在方法上具有深刻的示范和启发意义。

“京师荀学系列讲座”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荀子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项目批准号:1233200012)的课题支持。

(王兆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