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10月31日晚间,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京师荀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再论慎独之义:兼谈《荀子·不苟》相关观点”在前主楼A802成功举办,微信视频号“杏坛玉狮子”同步线上直播。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方朝晖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主持。

方朝晖教授从学界对于“慎独”的理解为切入点。慎独的现代流行讲法是“一个人在独居的时候也要谨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发掘后,学界普遍以“慎其心”来理解慎独。《安大简·仲尼曰》中关于慎独的文本表明孔子时已经提出了慎独,由此引起了学界对于先秦哲学中慎独含义的激烈争论。方朝晖教授认为目前学界对慎独的理解可以普遍概括为“两义说”:一是在物理空间上的“慎独居”;二是在内心上的“慎其心”。方朝晖教授指出,这两种对于慎独含义的理解都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是对“慎”“独”含义的误解太多太深。
首先,要理解“慎”的含义。“慎独居”和“慎其心”中都将“慎”理解为谨慎。方朝晖教授指出,在许多先秦的权威文献,如《诗·小雅·巧言》、《诗·小雅·巷伯》、《尔雅·释诂上》中都指出“慎”并非谨慎,而是“诚”的意思。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王念孙、段玉裁都接续先秦时期的对于慎的理解,明确指出慎独的“慎”不应当训为“谨”,而应当训为“诚”,“慎”的本义就为“诚”。紧接着,方朝晖教授展示了自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古文字中“慎”的原形,即质+心。质,实也,慎即心之实。基于此,方朝晖教授推测“慎”的本义即“诚”。由此方能打通《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等各种文献,理解其中诚与慎的紧密关系。
其次,要理解“独”的含义。传统上都将“独”理解为独居、独处,即一个人在家里。方朝晖教授指出,先秦典籍中的“独”是在引申义上讲的,多数情况下指不为他人所见/所闻/所知(简称“人所不知”)。这种“人所不知”同时包含内、外二层,一是外在空间不为人所知,包括闲居和独居;二是内心世界不为人所知。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强调“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戴震《中庸补注》指出“以人之所不见,故曰独。”二者都未区分独居或是内心。因此,目前所争论的独的含义不是关键,因为独居或内心的共通点都是人所不见。关键在于:人应当如何面对“众人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情境。
“慎”即诚、实、无虚妄。“独”即人所不知之处。基于此,方朝晖教授指出慎独的本义就是诚于人所不知,即在人所不知的情况下能实实在在。具体而言,指内心深处敢于诚实面对他人;以此来看待、处理自己的欲念;不因他人不知、任由欲念滋长,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方朝晖教授强调,简单将“慎”理解为谨慎,将“慎独”理解为“慎其心”或者“慎独居”都难以展现慎独作为儒家修身功夫的要旨,也无法解释打通儒家各先秦文献。
在明确慎独含义后,方朝晖教授讲解了慎独的四种功夫,并且认为慎独功夫也可以印证刚刚讲述的慎独含义。慎独的第一个功夫是能够面对他人,内心能禁得住他人的审视,“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大学》)慎独的第二个功夫是能够面对鬼神,想象鬼神正在注视着自己,因而人不能不诚。慎独的第三个功夫是能够一个人面对上天。慎独的第四个功夫是能够面对内心。“所以言隐微之间,人所不见,而己独知之,则其事之纤悉,无不显著,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学者尤当随其念之方萌而致察焉,以谨其善恶之几也”(《中庸或问》)以朱熹为例,方朝晖教授指出朱熹将慎理解为谨,强调落实功夫在诚上。其对于独的理解是全面的,“隐微之间”和“善恶之几”就包括了两个层面的独:“事之纤悉”这样物理空间的独和“念之方萌”这样内心世界的独。
与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荀子的“独”是否具有规范意义、“慎”是否因为敬而产生了谨这一含义、先秦儒家和道家对于“独”的理解是否存在交汇之处等问题。对此,方朝晖教授做了逐一解答。
王楷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指出方朝晖教授对于“慎”“独”的考证具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同时在义理上也非常融贯,对于准确地理解先秦典籍中的“诚”和“慎独”问题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京师荀学系列讲座”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荀子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项目批准号:1233200012)的课题支持。
(供稿:王楠)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58802001
传真:010-58802001
E-mail:philoffice@bn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前主楼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