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研究生会丨“治学 修身”】京师政治哲学系列讲座|“冲突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视野”讲座综述

2023年6月30日15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哲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京师政治哲学系列讲座——冲突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视野”顺利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段德敏长聘副教授担任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贺晴川讲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伟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聂智琪副教授和叶颖副教授担任与谈人。讲座在主楼A803教室举行,现场气氛热烈。

图片8.png

(图为主讲人段德敏老师)


一、讲座综述

首先,段老师讲述了马基雅维利研究的共和主义转向。冲突理论是马基雅维利共和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性的部分,关注点主要是《李维史论》中关于冲突的讨论。近年来有很多偏左翼的学者也关注马基雅利政治思想中的冲突问题,并使用它来反思现代社会和政治。但无论是共和主义的解读还是左翼学者对马基雅维利的再使用,他们其实都预设马基雅维利的冲突理论包括一个非常激进的面相,且是对平民友好的。然而,写于马基雅维利晚年的《佛罗伦萨史》似乎展现了一个不同的立场,看上去逆转了早期著作中表达的平民政治、激进冲突与变革的观点,变得更偏向于某种贵族政治,批评甚至反对激进的底层民众抗争。有论者认为,马基雅维利在这里明明是转向保守,对平民不友好,甚至带有贵族色彩。左翼立场的学者因为更强调马基雅维利政治理论的平民立场,所以也最有必要对此做出正面回应。但问题在于,在《佛罗伦萨史》中,马基雅维利确实有非常明确、直接且系统的对平民的批评,既无法将它们全部归结为在政治压力之下的某种隐晦写作,也无法全部指向平民的合理反抗。那么《李维史论》中对冲突的正面阐释和《佛罗伦萨史》中对冲突的负面评价之间到底有没有矛盾?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冲突问题在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中的性质与定位?这一问题如何影响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创新性和当代相关性的判断?

接下来,段老师就冲突的正面意义进行了分析。混合政体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政治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友爱是主要美德。但马基雅维利显然放弃了这一西方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理论传统。段老师对李维和马基雅维利的观点进行了比较:李维将冲突事件的解决看作向原有和谐状态的回归,而马基雅维利则将其看作制度与法律的进步;李维将冲突看作政治体的病症,而马基雅维利则将其看作进步的必要推动力。与传统人性观不同,马基雅维利对人性也有着更加晦暗和现实主义的看法:“除非必要,人从来不做任何好的事情。”冲突所产生的外在约束迫使人们压制自私的倾向,朝向公共利益。这至少产生了四个效果:(1)公民更具有公共美德;(2)共和国的政策更反映公共利益的要求;(3)共和国更自由;(4)人们更愿意为共和国做出牺牲。同时,马基雅维利在解释为什么冲突必要时,也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共和国:一是扩张型共和国(如罗马):冲突政治+平民占相对优势地位;二是非扩张型(或保守型)共和国(如古代的斯巴达和现代早期的威尼斯):非冲突政治+贵族政体。选择罗马模式,也就意味必须让平民在其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因为“贵族自然倾向于压迫人,而平民则自然倾向于免于被压迫。”

接下来,段老师就冲突的负面意义进行了分析。在《佛罗伦萨史》的序言中,马基雅维利从一开始就将其史论聚焦在冲突的问题上,主要是普通人的冲突与抗争(而非大人物的言行)推动了佛罗伦萨社会与制度的变迁。然而,马基雅维利马上发现,这一历史变迁并不一定总是进步的。上述这种对冲突和平民的看法,是否与《李维史论》中的主要观点相矛盾?是否可以总结为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并且我们还需要继续追问:恶性与良性的边界在哪里?马基雅维利认为良性冲突是会突破法律边界的,但适度的这种冲突反而是有利于更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产生。奎恰迪尼则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坚持认为这种突破法律边界的冲突本身是不可取的,因此他更倾向于一种少数人的政府,避免让多数人参与到政治中。在罗马的良性冲突中,这种冲突本身其实也需要制度的支持:保民官、护民官、平民大会等。但另一方面,复杂之处在于,这些法律或制度本身恰恰又是冲突的后果。换句话来说,在法律和制度背后,有一个冲突的独立逻辑—马基雅维利眼中的“政治”。《佛罗伦萨史》则相当于罗马共和国晚期:暴力的冲突与对抗,则会使得坏制度产生,坏制度又进一步催生暴力冲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旦一个社会陷入这种状态,将很难脱离,在这方面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与罗马共和晚期相似。在平民问题上,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史》中认为,当平民取得绝对的压倒性的胜利后,其内部又会持续不断地分裂为上层与下层,从而继续恶斗,从而既没有自由,也难以强大。

最后,段老师进行了理论总结。《佛罗伦萨史》与《李维史论》实际上并不矛盾,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佛罗伦萨史》补充了《论李维》中没有展开详细讲的内容,即“当社会政治变迁中冲突变成暴力对抗时会造成何种后果”。

二、与谈环节

图片4.png

(图为与谈人陈伟老师)

图片5.png

(图为与谈人聂智琪老师)

首先发言的是陈老师和聂老师。陈老师对段老师的讲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我们应当如何界定冲突?冲突是指意见分歧、差异还是非此即彼的利害抉择?其二,如何区分反叛与斗争?历史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有的是在宪法内展开,有的则超出了既有框架。聂老师表示,段老师所研究的问题对当今社会有很大启发,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其一,就研究方式而言,段老师的研究似乎更加偏向于文本;其二,马基雅维利和自由主义对多元性的强调有什么区别?其三,马基雅维利如何理解革命?他究竟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

段老师对以上两位老师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对于两种冲突的界定,马基雅维利自己的文本中做了区分,即罗马的冲突是非暴力的,而佛罗伦萨的冲突则扼杀了对话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区别并不能完全界定边界。马基雅维利的本意是,没有规则是不可以突破的,而恰恰是在突破规则的过程中建立规则。这一过程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但同时也是具有积极性的建设意义。就“马基雅维利和自由主义对多元性的强调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马基雅维利强调政治上的多元主义,现代自由主义很害怕对规则的破坏,大多是理性主义的路径。马基雅维利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指出了我们认为自己是用理性来建构秩序,但实际上是受到激情的主导。

图片6.png

(图为与谈人叶颖副教授)

接下来,叶老师就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1)马基雅维利所关注的冲突主要指的是一个政治体内部的贵族与平民间的冲突。那么,他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贵族”和“平民”这两个概念的?他是否有意识地在一些语境下从社会地位、财富水平、家庭出身等较为“显而易见的”层面区分贵族和平民,而在另一些语境下则主要着眼于一个人的内在心性来区分二者,亦即贵族热衷于寻求对他人的支配,而平民仅仅满足于不受他人的支配?(2)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到马基雅维利,再到我们当代的政治理论家,他们思考政治的视野(horizon)出现了明显的窄化。不少当代理论家热衷于对马基雅维利给出一个较为简单化的流派(partisan)、主义定性,但马基雅维利本人的视野很可能是超越这种简单定性的,意在对政治生活得出一个更为本真的认识。进一步而言,若将马基雅维利同古典政治哲人相比较,则可看出后者更为整全的视野。(3)马基雅维利的学说以塑造新制度为目标,但是新制度是否一定意味着新秩序?马基雅维利对此是否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这决定了那种将马基雅维利视为开启了现代性之虚无主义前景的重要人物的评价是否合理。此外,与秩序问题相关的是,马基雅维利是否就一个共和国应当如何确保其内部的冲突保持在一种可控、良性的“轨道”之内给出较为具体的建议?

对此,段老师给出了以下回应。(1)关于贵族和平民,马基雅维利和亚里士多德一样都作了阶级的区分。对马基雅维利来说,贵族主要是想压迫,而平民则主要是希望免于受压迫,马基雅维利对于贵族基本没有多少好话可说。(2)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是支持古典共和主义复兴的一个人,但他也是标新立异的一个人。因此马基雅维利与古典共和主义之间究竟是“同”多还是“异”多,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3)政治理论很少能给出“怎么办”的回答,通常是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但是,马基雅维利也希望用他的写作来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

最后,贺老师代表在场听众再次感谢段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激发思考的讲座。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微信截图_2023070717151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