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预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讲座(七)

讲座题目: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替及其当代走向

主 讲 人:张  亮  教授 (南京大学哲学系)

主 持 人:周  凡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评 论 人:郑    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01854日(周五)上午9001130

    :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A805

 

 

主讲人简介:张亮,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委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系高级访问研究员(2009-2010),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学者(2014)。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左派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个人专著4部,编著11部,译著5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研究论文、评论和译文2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40余篇,另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系列等二次文献转载、转摘80余篇次。

内容提要: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格义”、规范化和“解释学转向”三个阶段的方法。19世纪末,马克思以一个在“西方”的“非西方”思想家形象重新回到西方学院的视野,以至于研究者们不得不像对待“非西方”思想那样去理解、“格义”他的著作与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学院逐渐超越“格义”,掌握理解、阐释马克思的规范方法,推动“马克思学”走向成熟和繁荣。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学”逐渐进入后成熟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身学术主体性或个性的建构,“马克思学”的“解释学转向”就此初露端倪,并在苏东解体后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引人注目的一个新特征。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