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2018年5月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第七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京师马哲系列讲座于前主楼A805如期举行。本次“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京师马哲系列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举办。讲座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张亮教授作为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周凡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郑伟副教授担任评论人。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替及其当代走向”。张亮老师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详细而全面地阐释了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替,指出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格义”、规范化和“解释学转向”三个阶段的方法,并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看法。
在第一部分中,张老师谈到19世纪末,马克思是以一个在“西方”的“非西方”思想家形象重新回到西方学院的视野,以至于研究者们不得不像对待“非西方”思想那样去理解、“格义”他的著作与思想,这与马克思著作和思想的传播状况密切相关,也与西方学院传统的断裂和更新密切相关。张老师在第二部分里重点讲解了20 世纪早期“格义”马克思的几种流行路径,以及西方“马克思学”的规范化研究方法。张老师提出“格义”马克思的几种路径主要有三种,即用新康德主义“格义”马克思,用伦理或宗教的方式格义社会主义,以及用社会进化论格义唯物史观。同时张老师指出西方“马克思学”的规范化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基于文本的思想阐释方法,文献考订法,差异分析法和原罪归因法。在第三部分中,张老师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学”逐渐进入后成熟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自身学术主体性或个性的建构,“马克思学”的“解释学转向”就此初露端倪,并在苏东解体后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引入注目的一个新特征。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的两种“神话”,即认为西方“马克思学”是真正的“科学”,以及认为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水平高于苏联,都已然破灭了。最后,张老师提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依旧处于低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正在等待新的典范转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必须做好准备,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建设成为21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新中心。
随后,郑伟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表述了自己对西方“马克思学”的见解。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疑惑,张老师也分别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周凡老师代表同学们向张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敬意与感谢。今年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京师马哲系列讲座,接下来还有多场高端学术讲座,敬请期待。
(张亮老师进行讲解)
(周凡老师进行主持)
(讲座现场)
(现场提问)
供稿:袁静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