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报道】京师美学讲坛之张颖博士“笛卡尔美学的前世今生”讲座成功举办

  2018年10月11日,受北京师范大学朱会晖的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张颖博士应邀到来到我院讲学,呈现了一场主题为“笛卡尔美学的前世今生”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作为“京师美学讲坛”系列讲座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所主办。

  讲座以“克朗茨提出笛卡尔美学论的思想背景状况”、“《论笛卡尔美学》的三大论题”、“《论笛卡尔美学》的批判史”、“复杂的余响”四个单元展开,深入地讨论了笛卡尔美学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充分展示了问题的诸多深刻复杂的方面,展现研究史的复杂的争论。

  张颖博士指出,历史上第一部专论笛卡尔美学的著作诞生在1882年,作者是法国南锡大学文学系教授兼主任埃米尔·克朗茨。这部名为《论笛卡尔美学》( Essai sur l’esthetique de Descartes )的书,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建构起笛卡尔与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他将古典主义美学命名为“笛卡尔美学”,将布瓦洛确认为笛卡尔在诗学上的代言人。

  联系到当时学界既有的共识,就会发现克朗茨在主要论题上相当激进而大胆。果不其然,这本书刚刚面世便招致了不少激烈批评,十六年后再版时又引发争议,甚至半个多世纪后余波未息。在反对的声浪中,出现了不少比较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在“克朗茨事件”之后,美学史的写法有所变化,有些曾经模糊的问题被摆到台面上细审。后-克朗茨时代的美学史写作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克朗茨著作的主要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种传统,不少著作或明或暗地接受了它的研究框架和主要论题;另一种是,在经历了重重洗练和反思之后,“笛卡尔美学”问题的微妙与复杂性被认识得更加充分,处理得更加慎重。例如,卡尔迪内认为,笛卡尔既是最后一位经院哲学家,又是第一位现代人,后一方面才是更为重要的,那是笛卡尔的独创性之所在。张颖认为,克朗茨尽管有之中的局限,仍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激发学者们反思与笛卡尔美学相关的一系列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很少论述美与艺术的哲学家是否可能有美学思想,如何处理哲学家的时代影响。

  表面看来,克朗茨事件在今天的中文世界似乎湮没无闻。然而,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所奠定的写作框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美学史著作,而它显然处在克朗茨传统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一直无意识地走在克朗茨开辟的道路上。

  报告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刘成纪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张颖博士的课题使得我们关注中国人研究西方美学长期薄弱乃至忽视的领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课题找到了文学和哲学的交集,使得这两者贯通起来。他认为,文学艺术往往立足一种个人的体验,不同的思想者尤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更注重文学和哲学家之间思想的共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张博士赞同刘老师的观点,指出克朗茨的这本书折射出了十九世纪治学方式的毛病,认为哲学是思考观念的,而文学是赋予这些观念以形式。朱会晖博士认为,笛卡尔凭借其怀疑精神、立足于理性主体而建立起思想体系,在与基督教传统相妥协的同时,要让人们从中世纪的蒙昧与迷信中走出,尽管他与古典主义中的崇古倾向有距离,却与其理性主义倾向相契合。张颖博士对比表示赞同。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