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系庆讲座】樊和平丨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及其群体差异——基于40改革开放持续调查的数据

2019101815:00,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系列讲座”如期于主楼A807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及其群体差异——基于40改革开放持续调查的数据”。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学业辅导室协办。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资深教授樊和平老师(笔名:樊浩)担任主讲人,由哲学学院田海平教授担任主持人,众多校内学生及各界哲学爱好者慕名而来。

 

 

讲座开始,樊老师首先提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不惑”之境是什么?樊老师认为,这就是关于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樊老师介绍到,为了揭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多”与“一”、“变”与“不变”的规律,自2007年开始,樊老师率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的同仁进行了持续10年的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大调查,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调查和四轮江苏调查,建立了 “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三轮全国调查里面,07年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逐渐由多元向二元聚集,进入重大转折的“十字路口”;2013年的调查显示,伦理道德的精神状况已经越过十字路口,呈现“多”向“一”、“变”向“不变”积累积聚的征兆。第四轮调查在第三轮的基础上,对2016年和2017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大众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已经形成,这一文化共识从三个维度展现:一是关于伦理道德文化自觉自信的传统文化认同的共识;二是“新五伦”与“新五常”的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共识;三是“第三次伦理觉悟”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这三大共识展现出了中国伦理型文化“认同—转型—发展”的精神谱系。

 

 

接着,樊老师谈到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文化认同与回归期待。樊老师指出,在任何文明体系中,传统都是建立社会同一性与文化同一性的最重要基础,对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认同,是最基本的社会共识,也是其他一切共识的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知传统认同—文化守望—信念信心,构成了连接历史、现实、未来的数据流和信息链,展现出了中国社会大众关于伦理道德的自觉自信的文化共识,由此可以哲学地回应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诸多重大理论前沿和现实难题。

 

 

讲座的第二部分,樊老师谈到了第二个共识——“新五伦”与“新五常”: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共识。樊老师强调,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新五伦”,爱、诚信、责任、公正、宽容的“新五常”,呈现出了“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中,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第三个共识——伦理实体发展的集体理性与伦理精神共识。樊老师表示,家庭伦理守望中问题意识由道德品质向伦理能力的转化、分配公正与社会伦理实体的文化认同、干部道德与国家伦理实体的认同,形成了家庭—社会—国家三大伦理实体的文化共识。樊老师强调,干部道德不只是个体或某个群体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社会大众对干部道德发展和政府伦理信任已经形成许多重要共识,达到了关于国家伦理实体的新的文化自信。由此,樊老师得出了三个具有哲学意义的结论。第一,现代中国文化依然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社会大众以对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如既往地守望着伦理型文化的独特气派;第二,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中国形态已经生成;第三,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必须遵循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哲学规律,坚持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

 

最后,田海平老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樊老师所讲主题的认识。田老师指出,樊老师用近十年的时间,以详实的数据流和信息链完成了对中国社会大众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的研究,这份毅力与钻研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讲座最后是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樊老师围绕哲学与伦理学的发展规律等主题,认真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使到场的听众们收获颇丰。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田海平老师代表学院老师、同学向樊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敬意与感谢。接下来学院还会继续开展“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建系40周年系列讲座”,敬请期待!

 

供稿:研究生会 童  悦

供图:研究生会 宁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