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2017年11月14日,哲学学院2017“世界哲学月”讲座于主楼A805如期举行。本次“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与此同时,本场讲座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治学·修身”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博教授作为主讲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担任主持人。180余位校内外各界的哲学爱好者慕名而来,济济一堂。
王博教授讲座的主题是“无的发现——从政治世界到天下万物”,王博教授全程借助老庄等文言文经典文本对“无的发现”进行解读,讲解过程中的有理有据又不失幽默,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本次讲座主题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对题目的解读、无有之统一、万物有则、无的发现、无之价值的总结。在第一部分对题目的解读中,他提出无的发现是对人的补充,哲学家们试图通过政治世界展开哲学思考,追问政治的合法性所在,天、道、心、性的发现都是从政治世界到天地万物的延伸。第二部分,他先后节选引用《老子》40章、《庄子-齐物论》、《老子》王弼注中的三段经典文本,对老、庄及王弼所不约而同提到的“有无统一”,进行了深入解读,归纳得出:无的功用与旨趣在于“全有”,即“保全任何一个有的本性”和“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无的发现是基于对有的反思,谈“无”就不能离开“有”,有无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部分,他侧重于对“有物有则、有物有极——秩序、准则”的阐释,以人伦秩序、阴阳互补、五行生克、皇极与太极的事例引出,“则、极”不仅切合政治世界,而且通向万物,哲学家的初心在于组织、安顿万物,君主也需靠确立准则的方式建立自身的权威。接着,正因为“皇极、无极”是两个核心概念,因此,引出了第四部分——无的发现,他认为,无是老子在政治世界中发现的,正是基于对当时的政治情形的反思,才使得他提出了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全新的地标的“无”的概念;与此同时,老子反对给万物设定一个“极”,即不相信世界有一个确定性的标准;并用“哲学家要有热心肠与冷头脑”的经典论述对无的发现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面对众多学者对“自然”的争论,他提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即万物自由、自在的状态,重点从王弼的“物失其真、物不具存”中阐释了“无”所呈现出的价值:伤害的是君主的权威,但成就的是百姓的万物;同时,“无”以万物自然、自由自在作为最根本的价值;恰是“无”才能保证“有”的生,通过“无”才能建立有与政治世界的关联。最后,王博教授以王弼的“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结束今天的讲座,他呼吁大家深入到“无”的世界,体会“无”更积极、更现实的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发言,王博教授对在场同学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应首位提问同学的请求,王博老师表达了自己“尊重、欣赏不同的思想之美”的包容立场,并列举了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哲学家和著作,与同学们共勉。
最后,在阵阵掌声中,江怡老师以“无食、无物、无形”的幽默论述对王博教授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和崇高深远的思想境界给予了高度赞赏,同学们也热情地与王博老师合影留念。
哲学学院研究生会
供稿:陆慧、韩永禛
供图:张慧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