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报道】“世界哲学月”郝立新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2017122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7“世界哲学月”讲座于主楼A805如期举行。本次“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与此同时,本场讲座也是哲学学院二级党校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郝立新教授作为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松涛副教授主持讲座。校内外180余位哲学爱好者慕名而来,场内座无虚席。

郝立新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从文化的价值维度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建构”。本次讲座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破题,提出问题,系统说明文化的价值维度,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建构的若干问题。第一部分,郝立新教授首先对题目进行了解读。他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12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郝老师指出,“当代价值观念”包括而不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还包括习总书记121日在世界政党大会上提出的“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世界的共同发展”、“世界的文明交流与借鉴”,以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等观念。对于“文化的价值维度”,他先提出:当前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价值观建设。因为价值观就是观念文化的核心。而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定义的分析得出推论:文化本身具有价值;二是文化价值维度主要表现在其内核是价值观,这也是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中,他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无宗教信仰为例,引出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的讨论。他引用拿破仑的利剑与思想的名言、通过列宁指出的俄国共产党员缺少文化的例子阐释当今时代我们的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教育普及任重道远。而价值观教育的普及和当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解决三大理论问题——何谓文化、文化何为和文化选择。基于前两个理论问题的自觉,就可以在实际中选择正确的发展文化的方案。他联系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所提到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强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建构不能只看西方人怎么讲,而应该看中国怎么讲。在第三部分,郝老师从两个方面出发着重探讨了文化的价值维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文化本身的发展受到价值观的导引。而后,他引用中外理论和古今事例对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出文化的三个维度:实践维度、价值观维度和多样性维度,并从中得出文化建设的侧重点。郝老师指出十九大报告中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除了文化需要,还具有环境、安全、公平法治的需要。第四部分中,他通过分享自己的现实经历,对当代中国如何进行价值观念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建设要立足于社会理想、奋斗目标、制度精神和作为原则的社会支撑;培养“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扛得住”的人生态度;倡导具有自我觉醒、反省和创建的文化自觉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普遍性、超越性和包容性;通过凝练价值观精髓、创新性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提倡向善和向上的精神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后,在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上建议将师生交流的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提出人生要看“三座山”,弘扬民族精神,体悟古人智慧,培养向上的人生心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郝老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在互动交流环节,郝老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解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括的阶段性、现实难度、持续性努力和“接地气”要求,认为主流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可以先对其精神内核进行把握;同时,他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说明,中国当价值观念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确实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有正确导向的“网络上的群众路线”和“网络共同体”已蓄势待发。

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接下来还有两场高端学术讲座,敬请期待。

 

 

 

 

                  哲学学院研究生会

             供稿:张慧 张京京

供图:陆慧 张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