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11月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9室举行了第三届京师分析哲学工作坊的活动,本届的主题为“知觉,语言,知识”,共有来自校内外的十五名专家学者及博士生在本次工作坊的活动中作了相关学术报告。
本次学术活动为期一天,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叶峰教授做了题目为“Studies in No-self Physicalism”的报告,他不仅要为物理主义的世界观进行辩护,进一步地他还在此基础上强调这样的物理主义是无我的,即要取消主体性特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韩东晖教授所做的报告题目为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践言意义”,他主张批判哲学是由规范性语句及基阐释构成的,具有践言意义,而非断言意义。来在山东大学的王华平教授做了题目为“道德判断与双过程理论”的报告,他主张道德判断与驱动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支持一种经他改进后的双过程理论,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明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北京师范大学的江怡教授的报告题目为“Wittgenstein on the Bounds of Language”,他从维特根斯坦哲学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考察了语言与实在世界、思想之间的关系,主张维特根斯坦哲学在前后两期都存在着语言为世界与思想划界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教授的题目为“分析的实用主义如何可能?”她主要是以塞拉斯与布兰顿的哲学文本为依据,沿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学路径,对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双向构建的工作。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竹副教授做了题为“因果知识的规范性理论:塞拉斯论先天综合”的报告,在自然主义的哲学视域中对规范性做出了新颖的研究。
在第三部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的李剑老师做了题目为“残疾与正义:残疾与能力理论中的残疾问题”,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残疾问题做出了清晰的阐释与研究。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梅剑华副教授的报告题为“Intuitions or Reason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ory of Reference”,对在当前分析哲学中的新潮流“实验哲学”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批评,他主张实验哲学家应该设计实验来检测人们关于选择的理由而不是人们的直觉。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玲博士后做了题为“注意与表征主义”的报告,重点讨论了哲学家Ned Block对表征主义提出的质疑。
在第四部分,来自北京大学的李麒麟博士的题目为“True Beliefs, Epistemic Safety and the Williamsonian Mental State of Knowing”, 重点讨论了哲学家Williamson关于知识的定义,并为之辩护。北京师范大学的代海强研究员的题目为”Is a Private Language Possible?”,他主张维特根斯坦过分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公共判据,并主张私人语言存在着可能性,但是同时也可以被公共语言所替代。北京师范大学的唐热风教授做了题为“A Disjunctivist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的报告,她主张一种关于知识的析取论立场,并重点考察了关于Paul Snowdon与John McDowell两位哲学家关于析取论的不同刻画。
在第五部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黄原所做报告题为“知觉表征论的难题“,他主张表征理论在面对反转地球思想实验时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从而转向另一种合理理论即弱意向论。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尹文奇与祁伟分别做了题为“基于身体性自我知识的非概念论辩护路径”与“概念论与指示词策略”的报告,分别从自我知识与概念能力切入了知觉哲学中的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之争。
本次工作坊的活动吸引了北京各大高校及部分京外高校的研究生,参会听众逾百人,大大超过了前两届的规模。在报告间歇,参会的专家们同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