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报道】“世界哲学月”江怡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2017125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7“世界哲学月”最后一场讲座于主楼A805如期举行。本次“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本场讲座同时还是哲学学院二级党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治学•修身”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作为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曙光教授主持讲座。近150位校内外哲学爱好者慕名而来,场内座无虚席。

中国承办的将于2018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为“Learning to Be Human”,中文翻译为“学以成人”。这个看上去很具有儒家思想风格的主题在国内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江怡教授全程参与了此次世界哲学大会的申办、筹备等工作,因此,在对此次大会的主题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在这次讲座中,江怡教授对“学以成人”进行了深刻解读,说明了其真正涵义。由此解释了当代哲学语境中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并对当下中国的哲学研究现状做出了一些分析。

讲座内容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分析了对“学以成人”的四种误读;二是澄清了“学以成人”的真正涵义;三是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困境;四是对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出路和前景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讲座第一部分,江怡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不同学者对于“学以成人”这个主题的四种阐释思路并进行了质疑。第一,“学以成人”是回应时代问题的挑战。江教授指出,在中国传统语境下,“学以成人”是用于说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据和理由,准确的说关乎个人的道德养成,与时代变化无关。第二,“学以成人”是哲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混淆,即把道德理想和社会责任混为一谈。而事实上,对责任的要求不能代替道德的目的,同样,道德上的准则也不能取代社会的责任。把“学以成人”解释为哲学家应尽的义务,削弱了这个主题的深刻内涵,把道德准则降低为一种义务要求,也违背了“学以成人”这个命题的最初意义。第三,“学以成人”是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典范。江教授认为,这种解释的背后的预设和根据,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思维定式。事实上,一切实践活动都存在理论的指导和帮助;一切理论的形成都有实践的参与。二者始终是一体的。进而,江教授指出,在这种思维下形成的“似是而非”的口号其实不过是为某个理论的现实作用提供某种合法性依据。这就违背了该命题被用于本次世界哲学大会的意图。第四,“学以成人”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把“学以成人”断定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是把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当做了一个定论和讨论其他问题的前提,这显然不符合讨论的基本逻辑。而同时,这又排除了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其他流派的贡献。以上四种思路,其实是我们为给自己设定的某种独特的话语系统和思想方式,很容易导致背离与偏见。

随后,江教授以对四种值得怀疑的四种阐释的分析为基础,澄清了“学以成人”的真正涵义:“我们生活在彼此的影子下。”现在我们是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我们的学术实践必须反映这个新的现实。我们彼此之间有很多东西需要相互学习。整个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恰当地表达了我们对相互学习的承诺,以及我们为了整个世界的进步、和平以及和谐而一起发展我们共同人性的意愿。

在讲座内容第三部分,江教授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面临的三个限制。一是研究格局的限制。原因有体制限制和个人问题。二是研究视野的限制。问题根子在于哲学教育的失败。三是研究心态的限制。即“满足现实”和“吸引眼球”的功利心态和浮躁心理。

第四部分江教授提出了“四个结合”,作为对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出路与前景的探索。即理论研究与问题研究的结合;经典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人物研究与思想研究的结合;历史研究与时代研究的结合。这样,我们其实不是无路可走,而是有路可循。

最后,江教授对参加讲座的人士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情洋溢又有理有据的回应,张曙光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总结,博得了大家由衷的热烈的掌声,讲座顺利结束,同时也宣告着本届“世界哲学月”主题系列讲座活动的圆满完成。

 

 

 

 

 

 

 

供稿:袁紫麟、韩永禛

供图:韩永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