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报道】“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圆满落幕

为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庆祝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将首次在中国举办,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哲学日”的启发,2017119日至12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了2017“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10位著名学者,为我院师生及校内外哲学爱好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在题为“哲学与人生”的开幕讲座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韩震教授讲述了自己对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体悟,指出哲学本质上是系统性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在题为“无的发现---从政治世界到天下万物”讲座中,北京大学的王博教授借助老庄经典文本对“无”的发现进行解读,他认为无是老子在政治世界中发现的,正是基于对当时政治情形的反思,才使得他提出了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全新的地标的无的概念。在题为“哲学与我们的时代”的讲座中,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以“哲学是思想的事情,思想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入题,结合我们当今时代的现状,提出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是开启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并讲述了他对于哲学与我们时代联系的理解。

在题为“启蒙的自我调适与困境”的讲座中,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由启蒙在二十世纪以来在中西遭遇的困境入题,提出与启蒙有关的两个问题,并通过阐释康德与黑格尔的启蒙思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迪引出了对虚无主义的讲解。题为“制度规则与道德义务”的讲座中,吉林大学姚大志教授从后果主义和义务论的角度来阐释道德服从规则的原因,把制度规则的解释和个人行为的解释分开,用后果主义对制度规则进行解释,用公平原则对个人行为进行解释。在题为“政治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的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以“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社会”为切入点,从技术主义层面和本质主义层面分析了“政治”的内涵,并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出了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

题为“孟子的人性论研究:分歧与方法”的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刘笑敢教授着重讨论了孟子人性说的启示,并以牟宗三先生和安乐哲先生对人性的解读为例,提出人之初性更接近于人类本然之性,人的常性则接近于人类习惯之性。在题为“从文化的价值维度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建构”的讲座中,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谈到“当代价值观念”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等,并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价值观建设。

题为大数据个性化知识的特征及其价值的讲座中,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提出一切知识都是地方性的观点,打破了知识普遍性的神话,并为我们介绍了个性化知识具体性、个人性、强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及不确定性四大特征。在闭幕讲座上,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作了题为学以成人看中国当下哲学研究现状的讲座,他从对学以成人的四种误读入手,层层澄清其真正含义,并根据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困境,对研究的出路和前景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为期一个月的讲座,为青年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探讨提供了高质量的对话平台,为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凝练问题意识、探索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了宝贵的契机,对于加强我院学术交流、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韩震教授作讲座)

 

 

(王博教授作讲座)

 

 

 (吴晓明教授作讲座)

 

(张志伟教授作讲座)

 

(晏辉教授作讲座)

 

 (姚大志教授作讲座)

 

(郝立新教授作讲座)

 

 

  (董春雨教授作讲座)

 

 

  (江怡教授作讲座)

 

 

(讲座现场)

 

供稿:哲学学院研究生会 张京京、韩永禛

供图:哲学学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