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推动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向纵深发展
12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哲学动态》编辑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协办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思学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三方面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细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边注,言简意赅,包含了大量重要思想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安启念谈到,正文部分指出,费尔巴哈看不到自然界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物,因而不懂得劳动实践活动在历史观方面的重要意义。费尔巴哈章边注2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全面概括了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思想历程,对人类的本质即生产劳动活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作了论证,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鲁克俭看来,相对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是唯物史观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对立,只有从更高层次的个体与社会(共同体)关系入手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玉兰探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季刊还是著作的问题。她表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7年确实有过出版一份季刊的计划,但季刊并不等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它只是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或外壳。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说明以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自身结构和内容的考察,她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份季刊,而是一部著作。对此,鲁克俭在点评时表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本来是季刊,但后来随着赫斯写作部分的单独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将其作为二人合写的著作。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一个从季刊到著作的转变过程。
深入解读《资本论》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峰明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由观入手,探讨了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共产主义实现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统一,不仅改变了必然王国中劳动的人,而且改变了人的劳动,使劳动成为一种自觉调控、锤炼身心和实现自我的过程。这种自由的劳动为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并且以实现劳动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为前提条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提出,《资本论》系统性地运用昆虫学的蛹隐喻,形成独到的描述和论证,既精确地表述了独特的问题意识,又阐明了具有独特辩证倾向的政治经济学学说。马克思对蛹隐喻的使用,也有一个从随机到系统的发展过程。隐喻往往潜在地预定了后继推理的方向和归宿。推理是自觉的,隐喻未必是自觉的,实际上经常是不自觉的。因此,分析评论一种理论的特质,在了解其论证和结论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和评论看似中性的称呼和描述里所运用的隐喻,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沈越表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学者的话语,经过多年努力,从古典学者的市民术语中剥离出资本主义的概念,将原来混沌的市民术语一分为二,最终形成“市民的”和“资本主义的”两类科学概念。一方面,使马克思有可能在市民经济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特性和阶级性;另一方面,剥离了资本关系的市民术语也成为高度抽象的、表达一般商品经济关系的科学概念,有可能将市民经济关系推广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用“市民权利”来刻画按劳分配的一般商品经济性质。
丰富国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罗松涛从阿多诺关于“思想的道德”论述出发,探讨了阿多诺道德哲学中的实践向度。阿多诺提出了通向正确生活的两条路径,它们之间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一是思想层面的彻底批判与反思,二是铭记历史、致力于再启蒙的教育。因此,如果要从肯定的角度来谈阿多诺所理解的正确生活,应是自由而自主的个体所拥有的具有实质内容,以及拥有人格尊严、生命体验充沛的个性生活;即便这种有意义且有尊严的生活尚未成为现实,但作为不妥协批判者心中的“理念”,它仍然具有某种实践意义。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燕芳表示,尽管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但其结合意大利的具体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贡献了诸如领导权、集体意志、有机知识分子等重要概念。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我们解决多元矛盾和冲突、培养有机知识分子等问题有启示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