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2016年12月1日晚19:0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宗教与文化研究所合办的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汉语哲学与神学工作坊系列讲座第11讲“莫尔特曼时间观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深层对话”在主楼教室成功举办。讲座主讲人为台湾神学研究院林鸿信教授,主持人为瞿旭彤副教授。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学生的参与。林教授此行是应我院之邀,参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文化艺术工作坊的第一次活动,与院内外和校内外学者共同研读德国哲学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著作《人论》。
林鸿信教授曾分别在图宾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基督教神学、近代基督教思想史、诠释学。主要著作有《加尔文神学》、《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迈向觉醒:自我概念的探讨》、《忘我之域之一:谁启蒙谁——论启蒙》、《忘我之域之二:点与线——论人》、《忘我之域之三:落叶随风——论忘我》、《从基督宗教思想看东亚儒学传统之信仰与道德的分际》、《基督宗教思想史》(两卷本)。
讲座中,林鸿信教授以对奥古斯丁和莫尔特曼神学思想的概括展开论述。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重要主题是“回忆”,而莫尔特曼神学思想的主题之一则是“盼望”。与以往学者将时间划分为三段——过去、现在、将来——不同,奥古斯丁认为,时间不存在“将来”和“过去”,真正存在的时间只是“现在”。过去实际上是“过去的现在”,即“曾经存在过的现在”;将来则是“将来的现在”,即“将来会存在的现在”。人们并不能直观到时间的流动和变化,而是通过心灵对印象进行捕捉,通过印象的流变来把握时间。因此,“时间是心灵的延展”,时间的三段与三种心理功能相对应,“现在”是“直接感知”(direct perception),过去是“记忆”(memory),将来则是(expectation)。而超越时间的永恒是“永恒的现在”。对于有限的人来说,时间中有“曾经存在过的现在”、“尚未实现的现在”,而且过去不能被复现,未来不能被提前,人只存在于“转瞬即逝的现在”、“刹那的现在”,而对于无限的超越者——上帝,时间只有一个维度,即“永恒的现在”。超越的“永恒的现在”是经验的“直接感知的现在”的根源,因此也是“曾经存在过的现在”和“尚未实现的现在”的根源.
这样,“尚未实现的现在”通过“当下感知的现在”转化为“曾经存在的现在”,不断涌入、不断更新的当下的感知不断地将“尚未实现”推向“曾经存在”,这种推向使得“期望”不断地在“当下”中被实现,同时被更新的实现推向回忆,“期望”越来越少,而回忆越来越被延长。当人走到人生尽头时,期望也就结束了,都被收进了回忆。对于整个人类,亦如是。
莫尔特曼认为,奥古斯丁的“过去”拥有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奥古斯丁强调“现在”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刹那的,而所有“期望”的走向最终都是被收入回忆,成为过去,而过去已经消失,归于无有。在这种时间观中,产生的归于消失,生成的归于死亡。莫尔特曼认为,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实际上是“过去的过去”、“现在的过去”、“未来的过去”,因为比起刹那的现在、尚未实现的现在,显然“过去”更具有永恒的性质,万事万物都在被“过去”拽着,拖进回忆,而越古老的回忆越模糊,乃至被“遗忘”,万事万物的结局就是遗忘,而遗忘就等同于死亡。这种“死亡的时间”是来源于“被造者的短暂性”,与造物者的“永恒”相比,被造者是“稍纵即逝”的,相对于上帝的“无限”、“永恒”,被造者是“无限的渺小”、“刹那的存在”。
莫尔特曼颠覆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认为不是“过去”,而是“将来”拥有在时间观中的本体论优先地位。“现在”并非一直被“过去”拽着,拖向回忆,而是被“将来”吸引着、召唤着,不断向前去实现“未来的计划”、“未来的安排”,现在的行动都是受到了“未来的计划”的指引和统帅,而被实现了的计划就被留在了后面。因此,时间的结构是“已实现的未来”、“正在实现的未来”、“尚未实现的未来”。上帝在莫尔特曼的时间观中是超越“已实现的”、“正在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未来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未来。
紧接着,林鸿信教授介绍了莫尔特曼神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盼望”。布洛赫是第一位用哲学诠释“盼望”的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中,过去是“已被实现的未来”,现在是“正在实现过程中的未来”,未来是“将要实现的未来”即盼望。过去和现在都始终朝向“未来”,并被未来所统一。人是在时间中经历盼望,人被盼望所吸引不断向前超越,人藉着盼望与未来互动。莫尔特曼用“上帝应许”对盼望进行进一步的神学诠释。过去是“已经实现的上帝应许”,现在是“正在实现的上帝应许”,未来是“将要实现的上帝应许”。在莫尔特曼眼中,未来代表着惊喜和无限的可能性,处在未来中的盼望正在引导现在走向它、实现它。
奥古斯丁的神学立足于回忆,呈现出来的上帝国度是“出世和超越”的,万事万物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而莫尔特曼的神学则立足于未来,呈现出来的上帝国度是“入世和经验”的,充满着去实现的价值驱动和意义建构。
奥古斯丁神学中的上帝在时间的源头,在记忆的深处,而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模糊的记忆通达上帝的。莫尔特曼神学中的上帝在“盼望”中,而盼望不仅仅在尚未实现的未来之中,也在已经被实现和正在被实现的未来之中,因此上帝处在历史的每一个瞬间,人在时间中不断超越自己,人对上帝的渴望在时间中不断地被实现。
奥古斯丁的时间是向后的,被过去所吞噬的时间,是静态的。而莫尔特曼的时间是朝向无限可能性的、向前的、展开的时间,可能性在时间中不断被实现。林鸿信教授在这里引入了海德格尔和利科的时间观对奥古斯丁进行回应。海德格尔的“此在”始终朝向未来、向着无限的可能性行进,在时间中“去存在”。利科将时间解释为“having been”、“making present”、“coming towards”,这三种状态都处在“ing”的状态中,从而具有了无限的动势。
简而言之,奥古斯丁强调“过去”,而莫尔特曼强调“未来”,奥古斯丁强调“回忆”,而莫尔特曼强调“盼望”,奥古斯丁的上帝形象在遥远的“永恒”之中,而莫尔特曼的上帝形象在扑面而来的“将来”之中。
林鸿信教授的讲座非常精彩,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林鸿信老师就“时间的线性结构与多维结构”、“奥古斯丁与两希文化各自的渊源”、“基督教中的此世与彼世”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引发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林鸿信教授的讲座建基于他深厚的学养,因此深刻而富有启发的力量。与此同时,林鸿信教授讲座的节奏恰到好处,语言生动,与在场师生之间有很好的互动,相信这次讲座对于所有在场师生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