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汉语哲学与神学工作坊系列讲座第12讲“比较宗教学视野中的儒教”顺利举办

20161213日下午153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与文化研究所、外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汉语哲学与神学工作坊系列讲座第12比较宗教学视野中的儒教在教八106教室成功举办。讲座主讲人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主持人为李绍猛副教授,邀请人为瞿旭彤副教授。

唐文明教授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中国哲学、宗教学。主要代表作有《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和原始儒家》和《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等。

在本次讲座中,唐文明教授主要从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探讨了儒教是以怎样的概念来被理解的。唐文明教授首先说明,宗教这一概念的出现和比较宗教学这门学科的创立都是较晚的。“教”这个字在汉语中出现则很早,有教养教化之意,儒家一般就被认为是教养的哲学。汉代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直到唐代“三教”的概念渐渐出现,但是,儒道释三教功能上也有不同,儒教侧重治国,佛教侧重治心,道教侧重治身。宋朝儒教受到佛老两家的刺激,开始深入挖掘身心相关的内容,从北宋五子开始了学术转型,这被唐文明教授视为宋明新儒家(Neo-Confucianism)的开端,此时新儒家的新新在心性和养身方面的理论扩展,“出入佛老,返诸六经”,孟子也由于对身心问题有较多论述而获得地位的上升。此时“三教”的说法得以更加明确。明代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士把中国的儒教视为与天主教更加接近,后来更多的传教士也多次进行儒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对比,认为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更多地把儒教当成宗教。此时又发展出了包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五教”——儒释道耶伊之说。

中国人对儒教看法的第一次转变是,1897年严复提出了西学和西教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先进的原因不在于宗教,而在于民主科学,中国需要引进的西学是科学,而不是西教基督教。民国时期大学中儒学一般放在中国哲学体系下,鲜少在宗教学下去研究,这埋下了后来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

现代关于认为儒教是宗教一般有两种立场,一种是以任继愈为代表的,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儒教直到宋明理学、阳明心学仍有很强的宗教性,认为宗教是精神的鸦片。另一种立场是现代新儒家,认为儒教是宗教,是一种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但是,更多人还是认为儒家是一种哲学,应该以哲学、史学来代替经学。

但是,唐文明教授认为,儒学如果只从哲学和史学角度来看,有很多东西是涵盖不了的,比如尧舜的传说。即使从狭义的宗教定义来看,儒教的宗教性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儒教有“天”的概念,有健全的经典体系,但是最受质疑的就是没有独立的教团组织。这一点与儒家的理念和发展历程有关。儒家更多地把自己的理念放在政治架构中去,汉代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显示出更多的政治功能。宋代以来由于民间社会的发达,也强调把儒家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家庭生活中去教化。其次,有人否定儒教是宗教,是因为儒教没有来世的观念,但是儒教其实是重视祭祀、重视生死的,只是态度更为理性。最后,唐文明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宽泛地从宗教角度来理解儒教。唐文明教授还指出,儒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一点就是儒家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可以通过自然去领会天意,“赞天地之化育”,对现实生活是积极肯定的态度。

    在讲座的最后,在座同学和老师积极提问,唐文明教授对于儒家的现代转型、敬天祭祖是否具有宗教性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而精彩的回答。本场讲座翔实而生动,通过对儒家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宗教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对于儒家和宗教的理解都有了进一步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