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报道】第一届京师康德工作坊顺利召开

2017317日,第一届京师康德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此次工作坊围绕《判断力批判》展开,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这次工作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吴向东教授和美学研究所所长刘成纪出席了此次活动。与会学者全程用英语和德语宣读论文、展开讨论。

慕尼黑大学君特策勒(Günter Zöller)教授以《情感的逻辑——康德论审美对象的种类》为题做了报告,在报告中教授介绍第三批判在康德哲学体系建构中所面临的任务,并结合理论认识中的范畴表对鉴赏判断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鉴赏当中情感所蕴含的逻辑,与主体性并存的客观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牛宏宝教授在其《康德第三批判中的隐喻问题》一文中指出隐喻和修辞的运用在康德第三批判整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建构性作用,这种作用分别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作为认识合法性根源隐喻的立法、第三批判中类比的作用以及反思判断力的运行结构及其隐喻本质。

南开大学王建军教授的报告《论康德的反思判断力和自在之物》认为反思性判断力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对自然的超感性基底进行了智性的规定,从而达到了对自在之物的反思。这种解读可以视为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的立场的一种弱化,对全盘理解康德在形而上学上的基本立场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会晖在其报告《康德论知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中考察并评论了现当代国际学界对相关主题的三种立场——多认识解释、后认识解释和前认识解释,并就幻想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鉴赏判断普遍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统一等较为重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图宾根大学博士后范大邯的报告《审美态度理论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认为现代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态度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有本质区别。虽然George Dickie对于前者的批判是致命的,但对康德却是无效的。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周黄正蜜在其《审美判断力批判的辨证论》中指出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所面临的两个任务:连接前两个哲学部分的建筑术的任务以及将美学解释为科学的美学任务,论述了两者如何互相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将给康德美学提供了何种新的视野和解释空间。

《判断力批判》一向为康德研究的薄弱环节,或因其美学的内容而受到忽视,或因其体系性的任务而难以被理解。参加此次工作坊的学者皆对本书有多年的研究,为此次工作坊的深入交流和顺畅讨论提供了坚实基础;国内外康德学者和美学专家共聚一堂,不仅对康德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而且从现代美学发展的视角下重新论证了康德美学的深刻性和时效性。因其专业性和国际性,此次工作坊不仅促进了国内康德研究向纵深方向的发展,而且也将为国内研究走向国际视野提供机遇和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美学研究所供稿。

本文已发表于《美与时代》2017年第3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