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京师美学春季学术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美学季学术系列讲座活动于2016319下午正式开始。主讲人Prof. Dr. Jürgen Stolzenberg和 Prof. Dr. Nina A Dmitrieva受我院刘成纪教授、朱会晖副教授的邀请,在我校进行了一次为期七讲的学术报告。此次系列讲座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德国哲学专题”。
 
 
Jürgen Stolzenberg教授是当代富有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学者,他撰写或主编专著17部、发表大量学术论文,是哈勒大学的教授和欧洲启蒙运动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理事会成员,曾获选国际费希特协会主席,现任哥廷根科学院哲学-历史所的通讯院士、国际康德哲学协会主席成员、《莱布尼茨全集》学术协调委员会主席,是全球康德专家学者编撰的鸿篇巨制《康德辞典》的主编之一,《康德研究》、《黑格尔研究》重要编委,魏玛经典基金会创立者与成员、西门子基金会委员
 
 
Nina Dmitrieva教授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新康德主义的知名专家,发布专著多部、论文一百多篇,是俄罗斯重要期刊Ergo、Scepsis的编委,俄罗斯哲学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员。
 
 
第一讲
I. Prof. Stolzenberg: “I am living in a new world” – Fichte and Kant
3月19日(周六) 14:00-16:30  教四208
内容:我已生活在一个新世界中——康德与费希特
第一讲Prof. Stolzenberg以费希特与康德为主题,重点分析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对费希特哲学体系的形成的重要影响。讲座从“费希特读康德”开始,从“费希特遇见康德”、“费希特哲学——知识学1794/95”、“莱茵霍尔德的《表现的人类能力的新理论》”、“费希特对莱茵霍尔德的批判:I和新基础原则的概念”、“费希特哲学的第二和第三基础原则”、“康德对费希特的批判”多个方面展开费希特哲学与康德哲学的紧密联系。
第二讲
II. Prof. Stolzenberg:  “I am” -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Fichte’s Doctrine of science 1794/95 (I)
3月20日(周日) 10:00-11:30 教四208;14:00-15:30  主楼A809
内容:“我是”——费希特知识学的基础原则(一)
第二次讲座开始有针对性的研讨费希特哲学的文本内容,主要围绕“I am”这一主题进行分析。从命题“A是A”开始,通过推出X和I作为意识行为的论点,引出I的概念以及费希特知识学的最高原则。这里教授重点解释了“Posited”一词的含义,posit意为“安置、设定”,是一种主客体都是自身的主动行为。教授进一步分析了posited的X与I之间的关系。从“A是A”中X的功能,到“I am I”的过渡,总结出费希特是如何一步一步阐释自己关于自我意识法则的逻辑思路的。
第三讲
III. Prof. Stolzenberg:  “I am” -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Fichte’s Doctrine of science 1794/95 (II)
3月25日(周五)10:00-11:30; 14:00-15:30  主楼A809 
内容:“我是”——费希特知识学的基础原则(二)
第三次讲座仍是继续费希特“I am”话题,重点讲述了从X到“I am I”的过渡以及从“I am I”到“I am”的过渡。从X到“I am I”的过渡,教授先是从文本上仔细分析费希特对这一命题的论述,在二者进行关联是X具有怎样的存在形式,得出完全被posited 的X就可以被表达为“I am I”,“I am”则是从“I am I”衍生出的存在判断,是主体的自由判断,而这一存在判断表现了内容一致形式也一致的主体性,成为费希特哲学的最高原则。
第四讲
IV. Prof. Dmitrieva: Hermann Cohen on Man and State. An Aspect of Marburg Neokantianism
3月26日(周六)14:00-16:30   主楼A809        
内容:赫尔曼·科恩对人和国家。马尔堡新康德主义的一方面。
Dmitrieva教授是新康德主义研究方面的重要学者,她以两次演讲,从马尔堡学派和俄罗斯两个研究区域,赫尔曼·科恩和鲍里斯·鲁宾斯坦两个代表人物,以人和国家为核心话题分析新康德主义在伦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上的重要思想成就。本次讲座以科恩哲学为核心,科恩以逻辑结构来解释康德的认识论,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即“伦理社会主义”,主张使康德的“绝对命令”成为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
第五讲
V. Prof. Stolzenberg: Metaphysics after Kant   
3月27日(周日)10:00-11:30; 14:00-15:30 主楼A809
内容: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
第五次讲座从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出发,重点分析了费希特哲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对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的重要影响。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费希特那里成为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自我意识的历史恰恰是人类知性、感性、理性交织发展的历史,自我意识所影响的事实行为是费希特哲学的最高原则。事实行为(Fact/Act)是费希特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费希特用以解释自我意识外化指导行为的理论,也是对康德形而上学的重要发展。
第六讲
VI. Prof. Stolzenberg: Heidegger reads Fichte
Prof. Stolzenberg: Heidegger’s Critique of kant’s Ethics
4月1日(周五)10:00-11:30; 14:00-15:30  主楼A809
内容:海德格尔读费希特;海德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
第七次讲座分为两部分,上午集中讲述了海德格尔对费希特的阐释,并评价这一阐释如何存在矛盾之处,海德格尔是如何通过阐释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来展开自己关于此在可靠性的理论的。下午则讲述了海德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海德格尔最关注的是康德主体性理论中的道德自我意识概念,并对这一理论结合自己的存在主义进行了分析,康德使用道德自我意识概念仍然是Being的概念导向之下的,是作为被建构的Being和Being的在场两方面被构想的。两次演讲从读费希特和读康德两个角度深入,展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
第七讲
VII. Prof. Dmitrieva:Boris Pasternakand Sergej Rubinstein on Man and State. An Aspect of Russian Neokantianism
4月2日(周六)14:00-16:30    主楼A809
内容:鲍里斯和鲁宾斯坦对人和国家。俄罗斯新康德主义的一方面。
Dmitrieva教授这一次的讲座仍然是围绕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康德主义的阵地转到了俄罗斯,以鲍里斯和鲁宾斯坦两位学者为代表,使新康德主义在其系统化和科学化地阐释下得到了新发展,不仅是在俄罗斯,甚至对整个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讲座从分析“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开始,论述了鲍里斯和鲁宾斯坦分别是如何看待“自我意识和主体间性问题”的,最后回归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总结俄罗斯新康德主义对这一问题的独特思想成就。
每一讲都设有提问环节,两位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进行互动问答。参会者就讲座内容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提问,并得到了两位教授的认真解答。至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春季第一期学术系列讲座活动圆满结束。
 
 
 
                                              哲学学院新闻工作室 供稿
哲学学院新闻工作室 王晓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