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北师大—华师大:理论与社会跨学科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一讲成功举办
  2016425日晚7点整,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北师大——华师大:理论与社会跨学科工作坊系列讲座(1)”在主楼A802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舍勒的爱观对现代世界的挑战”,主讲人为香港浸会大学客座讲师伍伟亨老师,主持人为外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的瞿旭彤老师。
伍伟亨老师的讲座以“爱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起头,他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回答这一问题的不同视角。在此之后,伍伟亨老师用图片介绍了现代社会中在爱上表现出来的纵欲与博爱之间的两面性,并进而指出这种两面性在西方古典思想中有其根源。
古希腊的爱观以Eros一词为标志,其典型代表为柏拉图的《会饮》。柏拉图将爱视为对“美”或“善”或“智慧”等价值的追求,它介于一种完美和完全的缺乏之间,这就标明了Eros半人半神的特质。并且,这种爱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它受制于价值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不具有永恒性。
早期基督教的爱观体现在新约的部分章节中,它是对犹太思想的延续和激进化。其典型表达如:“爱你的敌人”、“爱陌生的人”、“爱有罪的人”,在这一方面就与古希腊作为对崇高价值追求的爱相对立。伍老师还用详细的数据指出,新约当中是以agape一词来标示爱,而希腊词Eros在新约当中一次都没有出现,可想而知新约的作者是在刻意与古希腊的Eros保持距离。并且新约当中还直接宣称“上帝是爱”,这就引入了爱的永恒本质,它不取决于所爱对象的存在与否或高贵与否,它是自由的表现。
在此之后,以Erosagape为标志的两种爱观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伪狄奥尼修斯完成了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认为“上帝是爱(Eros)”。直到当今,教皇本笃十六世在通谕《天主是爱》中也认为,Eros是作为神性之爱的agape的内在环节。到此,伍伟亨老师完成了对西方爱观的历史性梳理,正式进入马克斯·舍勒的爱观。
马克斯·舍勒通过现象学的直观描述方法指出,人的情感是对价值对象的回应,对应于不同价值对象的不同情感表现出上下的层级结构:肉体、生命、心智和精神。在舍勒看来,人的最高层阶的情感是“位格”,它同时也是人的最核心存在形式。与之相匹配,爱则是人之位格的质料性存在,能够主导人的整个情感结构。伍伟亨老师进一步指出,舍勒还区分了经验性的情感和意向性的情感,前者也被称为“感受”(Gefühlzustand),后者则是“感觉”(Fühlen)。前者是被动的、接受性的、非对象化的情感,它是对某种价值对象的直接接受;后者是主动的、建构性的、对象化的情感,它是对价值的求索和开放性,它不是被动接纳价值,而是主动看见价值。爱恰恰是一种意向性的情感,当爱的情感充实人的位格之时,人的整体“感受”或者说经验性的情感就会出现提升,原本在经验性的情感中相互对立的快与不快的感受会相互融合与贯通。就此而言,爱就是人的内在精神自下而上的提升运动,它作为高层阶的情感参与到了低层阶情感的建构或接受过程中,缓和了它们当中原有的内在冲突,使人摆脱痛苦、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爱也就具有了宗教“救赎”的含义。
在发言的最后,伍老师考虑了爱之于现代人的意义,现代社会由于对物质生产和欲望满足的不懈追求,已经使得现代人丧失了原有的精神力量,其典型表现就是普遍存在的各类心理疾病。爱或许能够成为对这种负面影响的克服手段。
之后,伍老师、瞿老师和其他与会听众就讲座主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进一步思考了爱与同情的差别、爱在群体当中的作用、爱与“善”之间的区别,加深了对西方爱观的理解。在舍勒看来,爱是神的恩典,并不是人能够支配的东西。瞿老师以朱熹的诗句对此做出总结,并结束了本次讲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或许就是那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引人向上进发的源头活水。
 
哲学学院 刘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