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北师大-华师大理论与社会跨学科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三讲“什么是批判实在论”成功举办

2016627日晚,北师大-华师大理论与社会跨学科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三讲“什么是批判实在论”(What is Critical Realism)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A802会议室举行。讲座由瞿旭彤博士主持,主讲人Christian Smith教授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现执掌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会学系William R. Kennan教席。多位院内外、校内外教师和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为了概括地介绍何为批判实在论,有着社会学背景的Kennan教授首先提出“任何科学都有其背后的哲学”这一前提性论断。在这一前提之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那么我们应当选择哪种哲学作为这种背景性的概念框架,以便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进一步理解我们的世界呢?

 

于是,讲座的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澄清和批判四种备选方案,同时展示出回答这一问题的不同可能性。这四种备选方案分别为:经验实证主义(Positivist Empiricism)、诠释学解释主义(Hermeneutic Interpretivism)、后现代解构主义(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ism)、以及新实用主义(Neo-pragmatism)。Smith教授认为,这些回应或者忽略社会和自然的根本差异(即人的意义问题),或者陷入特殊语境的意义而难以进行一般化的科学表述,都不能很好地回应上面提出的问题。

 

讲座的第二部分则是具体说明作为最好方案的批判实在论。首先,批判实在论由三个核心命题构成:1. 本体论上的实在主义,即承认有独立于人类认识的实在,反对强建构主义那种只承认现实由人建构的立场。2. 认识论上的视角主义,即在知识意义上,承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我们并不直接认识世界的实在本身。3. 可判断的合理性,即在诸多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中,我们有可能通过判断其合理性来选择更好的概念框架,来发展我们的知识。Smith教授强调,之前的解决方案大多只强调上述三方面中的一种,但批判实在论的关键就是在于这三个命题的交织和组合。

 

在此基础上,批判实在论就有可能提出一种新的本体论,即深度本体论depth ontology)。当我们讨论存在的时候,有三个不同的层次:1.经验的(empirical),即经验上被感知到的那些存在;2. 现实的(actual),即那些现实发生的,是潜在的能被感知的(可能还没有被经验到);3. 实在的(real),即所有意义上的存在,任何类型和层级的存在,都是实在的,即使它们无法被经验到。主张第三种实在的存在,是批判实在论的关键,但“实在”是什么意思呢?或者,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实在?这里,Smith教授指出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是物质的标准,第二个因果的标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因果的标准。有些事物作为原因可能没有被经验到,但也是实在的,因为它在因果链中产生了结果。

 

基于这种深度本体论,进一步的推论就是:现实本身是可以有不同层级的,比如一个人作为一种存在,在物理学上可以被当作原子,在生物学上可以被当作身体,在社会学中可能具有文化,不同的现实层级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个现实。尤为重要的是,更高层级是从更低层级中浮现(emergency)出来的,这种浮现是不可还原至更低层级。进申而言,科学的目标在于理解什么是现实以及它如何运作,因此,批判实在论指出,现实的复杂性、多层性和分殊性,要求有不同的科学处理不同领域和不同层级的现实,因而就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最后,在问答与讨论环节,到场师生提出判断实在时,物质标准能否还原为因果标准、以及为什么要假定本体论上的存在等问题,Smith教授进一步澄清了这些问题,并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讲座成功举办,不仅进一步深化了结合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的学术努力,而且进一步推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圣母大学的彼此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打下了相对稳固的基础。

 

(哲学学院新闻中心 郑旭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