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京师青年美学论坛会议述评
返本与开新——
2016京师美学论坛·第一届青年美学论坛学术研讨会
会议评述

 

201682728日,2016京师美学论坛暨第一届青年美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楼A802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青年美学论坛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候选人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刘成纪教授分别为会议致开幕辞。
 

论坛首日学者们探讨西方美学的议题: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从现象学美学(萨特、梅洛庞蒂、瓦登菲尔斯)到法兰克福学派美学(阿多诺)、从宏观的美学原理(艺术创造转化与美学转向)到具体的艺术问题(美术设计中的逻辑前提)都成为报告的主题。第二天中国美学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先秦和两汉,主题涵盖了哲学(《周易》中的形象问题、《论语》中的情感问题)、艺术(天主教艺术在华的本土化、唐寅绘画的色空观)和文学(文质观的发展、两汉咏物赋中的物)。
 

本次会议上,青年学者们通过细致的文本梳理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北京师范大学朱会晖副教授指出康德美学当中的形式主义和表现论是彼此相容、互相补充的关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云飞提示了对孔子在齐闻韶的另一种解读可能;北京大学的博士候选人贾祯祯认为《易经》的原初的根本特征在于“数”,而不在于”形”与“象”。
      除了论点上的创新,本次论坛还显示了青年学人研究方法上的两个动向:第一,深入的文本分析与宏大的整体观念相结合:武汉大学博士后黄水石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整体出发对《诗艺学》中诗学原则进行分析;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周黄正蜜体系性地勾勒了康德哲学当中理性与感性在认知、道德和审美各个维度中的合作关系,展示了先验哲学之中和之外的一种感性学(美学);北京大学博士候选人冷雪涵尝试在美学理论中的文质论和史学论域中的质文论之间寻找关联和沟通。
       第二,将美学问题放在政治经济、文学或哲学的框架和背景中思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王浩副教授从人类学视野入手,将《周易》置于原始思维和巫觋文化的演变背景中,从“感动”的多维取向中透视出“咸”卦的丰富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常培杰从审美艺术与政治经济学的密切关系出发,展现了阿多诺美学理论中艺术的物性维度和超越精神之间的张力;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黄鸿积试图用逻辑学的概念和语言学的理论解释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迁移,为设计创作提供方法论的基础。
       不论这些创见是否准确独到,也不管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它们都反映出年轻的学者们承继传统、扎实积淀的同时对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也显示出年轻的思考者们对美学学科进行科学界定的谨慎态度以及期望做出创新贡献的积极愿景。


 

此次论坛为每篇论文都设置了作者发言、专人点评和集体讨论三个环节。除发言学者之间的互评之外,论坛还特邀数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和专家对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议和总体性的指导。北京大学的章启群教授认真评阅了西方美学方向的论文,高度赞扬了此次论坛的学术水准。北京大学的王锦民副教授指出了两种可取的治学方法——扎实的文本分析和文献考据,以及通过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一个哲学问题。在论坛闭幕致辞中,刘成纪教授肯定了此次会议的价值与意义。他强调历史的巨大丰富性,指出青年的学者只有返回文本,返回历史,才能做出兼具历史广度、哲学深度以及超拔的精神高度的学术研究。
 

哲学学院美学教研室、青年美学论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