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11月14日晚间,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京师荀学”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差异与平等:荀子对儒家社会角色的认知转型”在前主楼A802成功举办,微信视频号“杏坛玉狮子”同步线上直播。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干春松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崔庆贺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干春松教授以孟荀思想的差别性为切入点,指出孟荀二人面临的问题基本一致,即“儒家对于国家有什么效用”,但是二者的回答方式不同。孟子是理想主义的儒者,不愿因为现实而减损其制度设计;荀子则是相对考虑制度设计现实可能的儒者,其重新定位儒者的社会角色,并提出了战国后期系统的儒家政治秩序理论和制度设计原则。
干春松教授指出,每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哲学思想的产生都一定基于其现实情况。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新型国家的建立时期,实质是从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的过渡阶段。随着天子权力的空虚以及诸侯国内部的不断兼并,国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主体。而诸侯国的内部,则表现为由相对独立的各级贵族政治向准官僚制的分层系统转变。许倬云把这样的过程定性为“新型国家”的建立。新型国家的特点有二:一是诸侯国的君主开始集中权力,家逐渐被瓦解;二是君臣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基于血缘的依附关系变为一种新型的契约式雇佣制。在这一时期,政权处于开放状态,贵族制度开始向官僚制转变,产生了社会流动的新形态。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区分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二者的差别表明儒家也对当时的君臣关系进行了契约型理解。
同时,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竞争中面临困境。荀子在《儒效》篇中回答秦昭王“儒家对于治国是否无益”的问题时,特别指出儒家对于新的政治体制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进一步对儒生进行了社会分层。儒生可以分为三类:大儒、雅儒、俗儒。大儒即圣人,无论穷达都能使道一以贯之,包括周公、孔子与子弓。周公是“在本朝则美政”的代表,孔子与子弓则是“在下位则美俗”的代表;雅儒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俗儒则“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干春松教授进一步指出,在荀子思想中还有三类人也非常重要:其一是圣人。圣人尽制尽伦,其是荀子礼法秩序的裁判者和最后依托;其二是君主。在荀子的思想中,君主的形象是相当模糊和复杂的。荀子反对君主“利周”,认为君主是中主即可,君主最重要的工作是“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即考察人的德行和才能;其三是士。荀子在《不苟》篇中将士分为五类: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和小人。
荀子肯定了秦国制度的公私分明,同时指出其短处在于不行仁义之道。在《荀子•强国》篇中,荀子指出秦国的最大制度创新就是明公私之分,“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在如何理解荀子的政治理想这一问题上,佐藤将之将其理解为“天下型国家”。干春松教授不赞同这一观点,并将其理解为“寓天下于国家之中”,即把原来的天下理念纳入到新型国家之中。最终无论哪一个国家实现了统一,都需要在天下实行王道、礼法等政治秩序。
最后,干春松教授进行了总结:第一,在新型国家形成这一现实背景下,荀子面临着儒家“古今”问题,其对儒家政治立场的坚守主要体现在他始终强调“先王之道”的一贯性。第二,荀子在满足现实政治需要的同时,也保持着儒家的本质要求。第三,荀子把儒家的理想灌注于现实政治之中,可能会模糊现实与理想的边界,但荀子并未放弃儒家的理想主义面向。

干春松教授的讲座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王楷老师向干春松教授提出两个问题:其一如何理解荀子的现代性问题,荀子的政治设计是否应该理解为一种古典政治或早期现代性政治;其二是儒家话语中,圣王往往是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威的合一,那么儒家对于君主的政治批判合法性何在。干春松教授对此做出回应,干春松教授赞同王楷老师关于古典政治的判断,并指出荀子的思想中既道德理想的因素,也有将其与现实相结合的倾向。从徐复观所说的“双重主体性”来讲,民本是儒家的理论设定,但儒生现实中被君主雇佣。当君主和民众利益不一致时,儒生往往面临规范性和事实性的冲突,并在现实中选择君主的利益。荀子思想中现实性的面向更彻底,也更为明显地展现出这种冲突。
崔庆贺老师向干春松教授提出问题:荀子“寓天下之意于国家之中”的政治理想是否会在制度逻辑上导致君主制国家对于天下型国家的完全性压制。干春松教授对此回应:“寓天下之意于国家之中”会使得政治理想被政治事实压制,但儒家对于君主的制约是有实际作用的,能构成现实制约。

最后,王楷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指出干春松教授以宽广的问题视域阐释了荀子对儒家社会角色的认知转型,展现出其政治儒学的系统性关怀。该讲座对于深入理解荀子“分工以合群”的儒家政治秩序理论和制度设计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京师荀学系列讲座”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荀子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项目批准号:1233200012)的课题支持
(王楠 供稿)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58802001
传真:010-58802001
E-mail:philoffice@bn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前主楼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