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7月12日,“思中国:圆桌论坛”在京师学堂京师厅隆重举办。本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及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举办,是“第十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暨第六期中华文化国际青年研习项目”的重要环节。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作宇教授、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兼副院长Mircea Dumitre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院长 Hichem Messaoudi教授作为对谈嘉宾,对谈由中国人民大学Dennis Schilling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德国、英国、俄罗斯、巴西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青年参与了对谈交流。
首先,四位与谈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周作宇教授的演讲主题为“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Metaphor”,围绕跨文化交流中的隐喻展开核心探讨。首先,他明确跨文化交流是理解文化差异的关键,而隐喻作为其中的核心元素,在日常表达与诗歌中普遍存在,却因文化背景不同呈现显著差异,例如中英诗歌中“夜”的意象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内涵。讲座同时指出了隐喻跨文化传递的挑战:中文隐喻更具诠释性,翻译成英文时易出现意义偏差或语法问题。此外,讲座提到学界对隐喻理论的持续探索。最后,周作宇教授强调,在“全球村”时代,跨文化交流能力对领导力与全球合作至关重要,需打破固定思维,深入理解隐喻背后的文化逻辑,让其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
Mircea Dumitru演讲主题为“West Meets East Ontology & Language in Western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e Problems of Identity and Naming”。他指出,在中西逻辑思想方面,分析哲学起源于19世纪中欧并传入美国发展,普特南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对语言与世界关系及命名理论的突破颇具影响,西方传统中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普特南等的“名称标签论”呈现了命名问题的不同视角;而中国逻辑思想并非西方移植产物,逻辑如数学般具有普遍性,中国逻辑根植传统文化,以“正名”为核心,通过“类”的学说探讨名实对应,名家学派早有深入讨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对命名等逻辑问题的关注,且中国逻辑中的言语行为和语用维度与西方20世纪重视的论证语用层面相通。在道家与科学关联方面,当下科学技术虽带来便利,却因无序发展引发环境、资源及人性本质丧失等问题,演讲强调道家思想对当代科学文明可能的指导意义,提出以“道”的追求为方向,平衡科学发展的力量,实现科学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陈霞研究员演讲主题为“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s Power and the Pursuit of the Dao as Direction: An Exploration of Dao and Science”。她的探讨围绕道家思想与科学人文的关系展开,指出道家思想在历史上对古代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既是道家实践者也是当时的科学家,其炼丹等实践推动了古代化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进步。同时,道家思想对当代科学研究亦有启发,爱因斯坦办公室存有德文版《道德经》,许多西方有哲学倾向的科学家喜爱老庄哲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认可道家对16世纪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贡献。道家区分了“求知识”与“求道”两种认知路径,“求知识”以经验和理性探索实证世界,推动科技发展;“求道”则关注精神伦理领域,强调按应然状态规范社会与人生。道家警示,缺乏道的指引,技术可能反噬人类,导致生活碎片化、机械化及人的异化。因此,当今科学与人文不应相互替代,而需建立内在联系与互动,既需要知识积累的“加法”,也需要道的指引的“减法”,如同加速器与刹车的配合,以实现对世界的全面认知和人类的更好发展。
Hichem Messaoudi演讲主题为“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 the Modern German Ontology”。演讲的核心围绕时间概念展开,提到时间难以被定义和概念化,奥古斯丁曾坦言被追问时便无法说清时间,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时间与运动相关。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为例,西方哲学中时间从对“此在”(人类存在)的探究中显现,“此在”因对未来可能性的关切而总是超前于自身,时间本质上指向未来;而儒家哲学中时间与当下意识相关,强调专注于眼前事物,在对他人的关怀中体现对当下的重视。此外,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通过阐释、传统和权威等概念展现时间的在场性,传统并非过去之物,而是存在于日常语言中,需通过教育和家庭得以延续,这与儒家思想对传统的重视有相似之处。他认为,中国哲学及东方传统并非现成之物,而是需要努力重新诠释以赋予其生命力的任务,它或许能为当下的危机提供出路,应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以回应人类共同的问题。
四位嘉宾的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各国青年也踊跃地向嘉宾提问,包括“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隐喻”等等问题,嘉宾进行了精彩回应。
本次“思中国:圆桌论坛”的主题为“文明互鉴下的中国价值观”(Chinese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旨在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学术交流,探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深入阐释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及其全球意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与文化支撑。未来,主办方将持续推出“思中国”系列主题活动,围绕国际青年关注的中国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