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2023年5月12日上午9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学术讲座——“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与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讲座顺利举办。作为“西马百年回眸 京师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敬东教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周凡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阳讲师担任与谈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恩至助理教授担任学术评论人。讲座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线下共有四百多人参加讲座,主会场在主楼A807教室举行,主会场氛围非常热烈。
讲座伊始,周凡教授对刘敬东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刘敬东教授结合《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个考察》和《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个考察》两篇学术论文,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提纲和基本思路。
首先,刘敬东教授从分析资本概念出发,认为资本理论作为关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主体框架,包含了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等一系列两重批判。刘敬东教授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及其张力形态,即关于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张力决定了其他一系列的内在张力,由此绘制和塑造了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和理论结构。
刘敬东教授就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展开了深入而详细的论述。刘老师认为,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具有历史性,从时间—历史的维度上看,资本推动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飞跃;从空间—世界的维度上看,资本表现为殖民扩张、开辟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概念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立和冲突。马克思基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这一主线,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上(流通领域)的形式的自由平等与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隶属于资本的实质的不自由不平等,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贪婪本性和血腥本质。刘老师指出,马克思对资本的论述体现了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的内在张力,凸显了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历史分裂,反映出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思想动机,即追求整体—阶级自由的人类解放和个人—个体解放的自由个性。
刘敬东教授论述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多重张力和非均衡性特征,认为马克思从资本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及其张力结构出发,形成了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民族观点与阶级观点、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等一系列的内在张力。同时,刘老师认为,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具有非均衡性的特征:一方面,在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张力结构中,阶级观点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历史观点具有从属地位;揭示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之历史性分裂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根本的维度、焦点和注意力所在。另一方面,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的文本来看,前者关于资本的历史观点的文字和篇幅大量存在,而后者则大大压缩和收窄了;在考察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相互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大量展示了关于资本开辟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肯定性文字,甚至在论述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这一特定意义上说,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关系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伦理主义为历史主义让路的话语大量出现。
刘敬东教授从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细致入微的考察,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和理论形态。刘老师通过考察马克思在《1858-1858年手稿》中关于经济学巨著的写作计划和基本构想,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依赖、物化、自由三大社会形态的历史观念,阐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方式和世界市场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历史性中介的理论形态。刘老师认为,马克思从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或历史辩证法出发,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关于“历史终结论”的阶级实质。刘老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与个人所有制的历史性重建、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历史分裂与共产主义的真正统一、从资本主义必然王国到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过渡等基本思想,论证了马克思资本理论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和理论形态。
刘敬东教授进而运用马克思资本概念的辩证法,对世界社会主义史进行了考察,认为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由于过度强化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曾一度导致了对资本的客观功能即文明作用、对形式自由的历史性意义的严重忽视,在理论和实践上把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所包含的内在张力,推向了纯粹的抽象对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刘老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意义深远的重大变革,就在于反思和扬弃了这种抽象对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改革方向,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意义深远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利用资本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典在内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日益完善的形式的法理体系,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评议和讨论环节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内容广泛,气氛热烈。
周阳老师就讲座内容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周老师认为,刘老师强调资本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之双重属性问题,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历史观点,进而讨论了马克思关于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及其张力形态的非均衡性特征,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周老师同时认为,关于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维度与阶级维度的关系仍值得进一步思考。刘敬东老师对此作了回应,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不是分开的,而是同一问题呈现出不同的两个侧面,即一体两面。马克思是在传统、现代、未来的世界历史图式的基本框架中,考察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概念的历史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发展,重思和重释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劳动和资本、计划与市场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对立统一,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新的文明形态。
刘恩至老师对刘敬东老师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方面的学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刘老师给予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及其张力这一表达式表示赞同,认为这一表达形式体现了资本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一体两面而又相互冲突的基本结构。刘恩至还从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出发,就如何理解资本、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特别是资本的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与刘敬东教授进行了交流。刘敬东老师在回应中认为,资本、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是一个内在贯通的理论形态,资本的生产方式、世界市场-世界历史是通往共产主义不可或缺、必然经历的世界历史性中介,而这一中介形式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历史辩证法实现的。
同学们也就讲座涉及或与讲座内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异化劳动与交往形式、历史性和阶级性、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和自由个性、西方和东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等一系列相互关系,以及资本的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提问,刘敬东老师都以探讨和对话的形式,认真细致地一一作了回答。
最后,周凡教授高度肯定了刘敬东教授的讲座,认为刘敬东教授的讲座内容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历史的纵深感和很强的包容性,为我们研究和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社会历史理论,反思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重大变革等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周凡教授还结合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强调马克思资本-社会历史理论可挖掘的部分还很多,需要在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双向互动中进行更多维度、更为细化的思考。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