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京师荀学”第七讲回顾丨“有我”的人性论——孟子人性论的思想特色


11月21日晚间,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京师荀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七讲——“‘有我’的人性论——孟子人性论的思想特色”在前主楼A802成功举办,微信视频号“杏坛玉狮子”同步线上直播。本次讲座由李景林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祥俊教授评议。

微信图片_2025-11-25_160528_133.jpg

讲座伊始,李景林教授区分了理解人性的两种进路。第一种进路是“无我”的人性论。西方哲学对人性的理解采取要素分析和形式的方式,将人理解为各种属性和共相的集合。这种进路把人当作一个现成对象来分析人的种种特性,提取一些抽象要素而后综合出对于人性的看法,使“我”成为了可以被分析为种种要素、抽象属性和片段的反思对象,忽视了对于人性的整体性理解。此时的“我”并不亲临在场,成为了永远不能被认识所把握的抽象实体。第二种进路是“有我”的人性论。儒家从“内容”的展开上讲人性论,在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现人性的整体性内涵。具体来说,儒家对人性做“类”的理解,强调人自身存在的目的性,并从存在实现的角度理解人的存在和周围的世界。

孟子的人性论代表儒家人性论的理解。孟子从心上讲性,从情上讲心。“如何理解儒家的情感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哲学基于知情二分而将情感区分为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现代学者讲儒家的情感说时也常常区分了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将喜、怒、哀、惧、爱、恶、欲的情感欲望理解为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自然情感”,同时将孝悌等具有道德规定性的情感理解为“道德情感”,并认为这种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实践积淀才能形成。李景林教授反对这一理解,并认为在儒家哲学中,情感一旦发出就有其指向性,有好恶两端。好、恶两端,好以迎物,恶以拒物,就有本然的指向和非本然的指向。因此,儒家的心性论并不存在自然情感,这种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区分也无法准确地诠释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性本善”论,其性本善论是从一种“先天结构性缘境呈现”的意义上得到说明的。孟子的人性论以性即心而显之于情,其道德情感的显现方式可以从“四端”的“端”来看。“端”是人心以情应物的当下显现。《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表明人心在不受外物干扰的情况下处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此时人与人的好恶相近,通过好恶之情显现出良心。李景林教授指出,人心本具“能、知”一体的先天逻辑结构是孟子道德情感显现方式得以可能的前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良”即先天本有之意,良心内含良知和良能,呈现出“能、知”一体结构。良心从反身性的自觉来讲是良知,从存在性的情态角度来讲则是良能。儒家以心来讲性,以人心本来具有“能知”一体的先天结构,而把不忍、侧隐、慈逊、亲亲等具有道德指向的情感内容理解为这种“能知”一体的结构的情态性表现。李景林教授强调,我们不能把这种情态性表现理解为一种现成性的道德本能或后天习得的情操。

随后,李景林教授详细阐述了善“端”显现的本然指向性与境域差异性。“端”即情感的显现,思孟一系的学者用“端”这一概念来指称人心不忍、恻隐、羞恶之心一类情感表现。一方面,孟子在《公孙丑上》把四端统归为一个不忍恻隐之心,认为四端是一个心的不同显现;另一方面,孟子在《告子上》将端理解为“端绪”,端在情上是缘境的当下的表现,对象不同时情感的表现具有差异性。因此,“端”是一个普泛的概念,是人心作为能知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各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情态表现,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具有差异性和不可重复性;二是具有先天的质的规定性,有必然的、自觉的道德指向。其中好和是相应构成了人心向善的存在性和动力性机制,恶和非相应构成了人心排拒非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最后,李景林教授进行总结,指出孟子的人性论是一种“有我”“有体”的人性论。《中庸》首章论“中和”是从喜怒哀乐的情的已发、未发上讲“和”。儒家的“以情应物”的认识方式是情态性的,而非认知性的。同时,这种“以情应物”的心物关系观念表现了一种存在实现的哲学进路,成己成物而与物同体。《易》言“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存存”即“在在”。连续性的在在,亦即生生,“我”生生而在在,道体性体,恒即此生存之历程而亲临在场。这种“有我”或“有体”的人性论,构成了儒家道德及其教化学说的形上学根据。

微信图片_2025-11-25_155603_487.jpg

李祥俊教授认为李景林教授的逻辑非常严谨,展现出李景林教授对于儒家情感学说的长期思考。李景林教授论述的“端”可以收为一端,也可以散为万端,这解开了我们一直以来对于孟子四端学说的疑惑。此外,李祥俊教授提出问题:第一种进路的人性论是分析的、对象化的、认知的,会使得“我”这一人性实存被解构,导致无我的人性论。这是否会导致一种悖论,即站在外面的“我”认为始终“有我”。李景林教授对此回应:两种不同的人性论进路基于不同的哲学立场问题。在儒家看来,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是呈现出来而不是分析出来的。情态性的东西在先,而非析性的东西在先。

与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孟子所讨论的“性”是否会受到环境、事情的影响等问题。对此,李景林教授做了逐一解答。

微信图片_2025-11-25_155855_317.jpg

王楷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指出李景林教授学贯中西,对于孟子人性论的哲学研究极具哲学思辩性和启发性。本次讲座对于深入理解孟子“有我”或“有体”的人性论以及儒家的情感说具有重要意义。

“京师荀学系列讲座”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荀子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当代建构”(项目批准号:1233200012)的课题支持。

(王楠 供稿)

微信图片_2025-11-25_155053_55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