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活动快讯

活动快讯

世界哲学月丨系列讲座 夏莹教授“马克思与政治哲学:切近与背离的张力”讲座成功举办

  12月11日下午14:30,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0年“世界哲学月”系列讲座之“马克思与政治哲学:切近与背离的张力”于主楼A807如期举行。本场讲座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夏莹老师担任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罗松涛老师担任主持人,哲学学院学生及其他专业哲学爱好者慕名聆听了此次讲座。本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学业辅导室、“爱智者”协会协办。

  整场讲座,夏莹老师主要围绕“将马克思与当代英美政治哲学进行比较性分析是否具有合法性”这一问题展开,同时兼论了马克思思想与当代激进左翼思潮的区别。

  首先,夏老师区分了两种政治的概念:建构性政治与颠覆性政治。前者是在英美和西方主流价值观下,指向一个最终的、至高的、至善的目的,是带有形上色彩和妥协性的政治观念;后者指在欧陆哲学中存在的带有革命性特征的政治概念,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在人民群众决定实现最彻底的决裂的地方,而政治哲学总是只会跟随其后进行复述,然后加以诋毁”。在夏老师看来,马克思谈到的政治概念属于后者,且如果说马克思是政治哲学家,那他也是一个从未对政治以及革命做规范性规定的哲学家。同时相比于讨论革命,马克思更多讨论的是革命得以可能的条件;相比于从“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的政治解放,马克思更多关注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即人类解放。

  之后,夏老师谈到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批判视角:以行动为目的的旁观者视角。以《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为参考文本,夏老师指出其明线讲述的是路易·波拿巴的胜利,即他如何利用议会政治来复辟帝制的发家史;暗线则是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对于马克思而言,后一条线索中所蕴含的革命主体以及革命的可能性,才是马克思关注的要点所在。而针对《雾月十八日》中存在的各种滑稽的政治乱象,即此次革命中各个政党能指和所指近乎完全的错位,夏老师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政党不再在乎其能指,资本时代的政治斗争本质在于对物质利益的诉求。

  接着,夏老师谈到两种革命:旧的革命、再现(re-presentation)的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代议制)和新的革命、呈现(presentation)的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类似于法国当代左翼激进派,“唯独行动,不要前提和理由”)。在夏老师看来,前者是历史的重复:亡灵的复活节;后者是历史的差异:导向未来的革命。

  最后,夏老师总结了她的观点。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去政治化的社会哲学,探寻的是政治背后的物质利益和非妥协性的颠覆性革命得以可能的社会历史条件。据此,夏老师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哲学既无法与英美政治哲学进行对话,也并非仅仅张扬一种激进姿态(激进左翼思潮)。

  在夏老师主讲部分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十分踊跃。夏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使现场听众收获颇丰。随后,罗老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并分享了自己对本次讲座主题的认识,认为通过夏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关联与区别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罗老师也代表学院师生向夏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