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活动快讯

活动快讯

哲思人物丨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林劲博专访

  他成绩优异,GPA高达3.92,专业排名前百分之十,在修读哲学学位的同时修读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

  他社会实践经历丰富,曾作为赣星闪闪支教队成员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支教,主要负责语文、思政课程;亦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长期从事兴趣课教学与助教工作,均广受欢迎。

  他深耕学术,善于创新,曾参与北京市市级创新创业项目,且项目成果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七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

  他关切现实,深入调研,撰写《基于产业扶贫的贫困农村扶贫模式研究——以河北省沽源县小河子乡为例》,该报告受到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表彰,受到河北省沽源县政府认可,其表示将进行考虑采纳;调研团队被评为“2019 年度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他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新闻中心运营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伦理美学社副社长。

  他就是2017级哲学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林劲博。

  

  学海泛舟,不惧艰苦

  关于哲学学习,林劲博分享了自己系统的学习方法。他认为首先上课要认真听讲,老师讲的一些重点要勤做笔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另外课下也需自己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原著。在考试方面,首要的就是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考前的认真复习也同样重要,通过对学期所学内容的梳理达到复习的目的。关于阅读文化元典,可以在阅读过程当中自己做批注、做摘抄,让自己跟上书本节奏,提高阅读效率。关于论文写作,林劲博认为首先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因为只有在创作感兴趣的文章时,自己才能够认真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献、书籍,最终去阅读、理解,形成一篇自己的论文,检索文献的方法也十分重要,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师兄师姐请教学习。

  在修习哲学的同时,林劲博同时也修读着国贸的专业课程,他说一方面是感觉还学有余力,想汲取更多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开阔视野,并且由于大一时阅读了《国富论》,他对这方面也相对感兴趣。此外经济问题与哲学问题具有一定关联,它既十分前沿,也与生活相关。但是在双学位的修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时间的赤字,以至于备战考试时手忙脚乱,林劲博印象很深的是在大二下和大三上的时候,那时都是非常硬核的专业课,期末时也经常需要晚上熬夜加班。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如果要进行有效率的学习,则需要在考前自行梳理考试内容,按部就班地安排考试计划。当时他还和另外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大家互相总结这个学期这门课的重点。每人总结一部分,汇总起来再进行交流,最后总结成一个复习资料。这样比起一个人独自复习更省时、更全面。

  

  世事勤耕,积极实践

  2019年的暑假,林劲博参加了河北省沽源县小河子乡的产业扶贫调研,所撰写的报告受到多方面的联合表彰,当地政府也表示考虑采纳。之所以想参加这个项目,林劲博说,因为近几年扶贫攻坚是国家大的一个政策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热门。同时也是因为他辅修了相关的课程,所以更想了解现在前沿扶贫的情况。他调研的主题是产业扶贫,比较偏向于怎么使用经济手段,把当地的产业发展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当地的民众,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对项目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调研的思路,他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在前期的准备上,需要查阅相关的大量的文献,获取一些理论基础;另外还要联系当地进行实地探访。一方面他们联系了当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庄,了解村庄是怎么进行产业扶贫的,另一方面是对当地的政府也进行了调查,采访了当地包括副县长在内的一些政府工作者。此外,调查团队还走进了当地一些大公司,例如蒙牛的工厂,了解当地怎么发展产业,研究工厂公司对于产业扶贫的关键性作用。林劲博总结说,对于整个调研思路,前期是做好理论基础,中期是多方面的较为深入的实践,后期要对所收集的结果进行总结梳理,从中提炼出一些当地的情况,获取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另外,当地的做法可能还存在不足,通过总结经验也可以相应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值得强调的是,如果要去调研,前期准备非常重要。和当地的沟通一定要非常的具体和可靠。林劲博认为前期准备的情况对整个项目最终效果的影响会达到一半以上。 

  2018-2019,林劲博参加了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收集整理资料,最终撰写约10万字的结项报告,被评为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七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谈及此次项目,林劲博表示这是他和思政专业的两位师姐一起完成的,在完成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分工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要的专业储备是来自于两位师姐,他主要负责国家认同这一方面,阐释什么是国家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林劲博强调了在完成课题的过程当中建立起一个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合作分工关系能更好地调动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的优势。 

  林劲博还对科研项目的选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讲到,选题主要有带题找人和带人找题两种情况。如果是带人找题,就应当几个人好好地讨论共同的兴趣点和方向,再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地细分得出一个大家想要的题目。如果在讨论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咨询学院研究相关方向的老师。请老师提供一些建议,细化题目。这之后再进行讨论和不断细化,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具体的题目。如果是带题找人,就应当先确定自己想做的题目,再找对这个题目也感兴趣的人,进行合作。

  

  播撒春粟,辛勤支教

  林劲博参加了两次教学实践活动,一次是到江西,一次是在北京。在北京是在师大的实验小学。他讲述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在给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时,有个学生站出来指出这个地方应该用“动能定理”,当时他对一个二三年级的小孩子居然能说出“动能定理”这样的专业词汇感到很吃惊。林劲博评价说:“整个实验小学的配备、硬件设施也是非常的完善。此外,他们课后的活动和一些兴趣课都是非常多的,让人感觉到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小学。”而第二次在江西支教时他强烈地感到两者的对比。林劲博说:“在农村里的学校在硬件上确实是稍微落后一些,在教育理念上也会有一些落后。但是不管怎么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都是一样的。”林劲博回忆起当时在农村里,老师非常努力地教导学生,同时积极家访劝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不让孩子们失学。学生们也是非常努力地上课,下课的时候经常来办公室问老师问题。后来他们接触到的学生都在中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实我感觉不管在哪里,孩子们都是热爱学习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要努力去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他们更好的教育资源,来更好地帮助他们去成才。”林劲博感慨道。

  林劲博认为在江西的支教给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一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比如英语课,他们的英语课我印象比较深刻,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我们去的时候,我们英语组的老师就会带他们做游戏、唱歌、运用各种新的多媒体的方法,来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我也旁听过这个英语课,感觉到做的比较生动活泼,把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给了这些学校。”此外,林劲博和其他支教志愿者们也开设了一个专门讲故事的课程,让支教队中从农村走出来的同学讲述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外界的经历。林劲博认为这是对孩子们很大的激励,使得他们更能去相信,对外面也会有更多的期待,以后也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努力学习。

  “支教对于大学生也有很大的意义。”林劲博感叹地说。他说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就是在学校里面读书,生活在象牙塔里而没有去接触社会。但是支教就可以让大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社会和最真实的群众,通过对照他们的想法,大学生在所思所想方面就不容易跟社会脱节,就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有些同学在经过支教之后就愿意去奋斗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认识社会,更有可能被激励去从事教育事业的一个过程。

  

  学生工作,添新燃火

  林劲博曾是学院新闻中心的一员,还担任过伦理美学社的副社长。他认为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学习到各种宣传技能,同时这也是一个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的过程。当自己在这些部门或者社团留下来并成为师兄师姐的时候,自己也需要学着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技能交给师弟师妹们。另外,这也锻炼了自己协调人际关系和处理各种事项的能力。林劲博认为这些都是社会上必备的能力。而在学生工作和学业产生时间冲突时,林劲博说大学中的事情多且杂,但是这些事情总会有轻重缓急,可以分析它们的紧迫和重要程度给它们进行排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一一地来完成,最后就会发现时间被好地组织起来了。

  

  课外余音,放松身心

  林劲博在业余时间喜爱看一些影视剧,周末也会去游览北京的胡同和博物馆。他还很注重体育锻炼,对足球情有独钟。他说自己通过这些方式舒缓了压力,放松了身心。此外,他也酷爱读书,对于读书,林劲博认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和阅读,有了兴趣就有了读书的动力。

  采访将要结束时,林劲博向我们推荐了可阅读的书目:“首先要说的就是《国富论》了,这是我入学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在经济上面的意义显然非常大,因为它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作品。此外,它在哲学上也有很大的意义。它深刻地探讨了私有制及其是否天然的问题,并且对后来有关私有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林劲博顿了顿,似乎在书海中探寻,“我的个人方向是马哲,我认为马哲的经典的书都可以一本本地读下去,比如说《1844年经济学手稿》,到后来的《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后期的《资本论》,这些书读了都很有意义。关于外马呢,我个人比较推荐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以及他的一些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