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 活动快讯

活动快讯

研究生会 | 陈少明教授“‘精神世界’的空间图景”讲座成功举办

  2021年11月26日下午3点,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主办,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学术讲座——“‘精神世界’的空间图景”在前主楼A802教室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老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祥俊教授担任主持人。活动采取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广大师生的参与。

  此次讲座,陈少明老师主要围绕“精神世界”的空间向度展开。首先,陈老师指出:“精神世界”作为一个复合词,不但是“精神”与“世界”的复合,而且,“精神”与 “世界”各自也是单字词组合的产物。在陈老师看来,“世”“界”分别对应着时间与空间,“世界”意味着以人的尺度所打量的时空,重点在于世间秩序,“世界观”即思想图景。

  之后,陈少明老师针对“精神”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精”的原意指纯粹、根本、细微的对象,“神”则表示某种超越常规经验且无法预测的巨大力量,“精神”作为复合词,意义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意识,即心灵;一是将这种灵性投射到自然领域。“精神世界”中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活动——特定的意识现象。

  紧接着,陈少明老师深入到“精神是否占有空间”的问题,并以一幅风景画为例,说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重空间概念的区别。在陈老师看来,一幅画作的物理因素及相关的尺度构成它所占据的自然空间;作者、拥有者的地位,作品陈列的位置属于社会空间的范畴;画中的风景,其所表现的艺术空间有别于自然空间,且依托于欣赏者而存在,成为精神领域的空间。此外,造型艺术或景观建筑,都是为了满足精神空间而存在的,纪念品、文物和古董也可以进入精神空间。

  至此,陈少明老师总结到,意识之所以有开辟精神空间的功能,在于它具有记忆、想象和运用概念推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图像则是意识的根基。文学形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人可以借助想象力,把语言文字转换成意识中的图景,从而大大拓展精神的空间向度。与此同时,现代艺术的发展,如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出现,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空间。

  最后,陈少明老师以“看”“说”“思”三个动词来把握三重空间及其特征。第一个是“看”,即通过视觉(或触觉的辅助)掌握自然空间的事物;第二个是“说”,指的是借助语言的表达来展现社会关系的空间化;第三个是“思”,即呈现在意识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不是自然或社会空间的附属品,精神空间中的“事物”最重要的特征是与现实的功利追求保持距离。

  在陈少明老师主讲结束后,李祥俊老师、郭佳宏老师分别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各自对讲座内容的认识。之后,在场的同学们踊跃提问,陈少明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随后,李祥俊老师代表学院师生向陈少明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