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 活动快讯

活动快讯

【世界哲学日】做欲望的逆行者——沈湘平老师专访

  2022年11月17日是世界哲学日,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的到来,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在线上采访了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的沈湘平老师,请沈老师谈一谈自身与哲学的渊源等问题。沈湘平老师诚恳回答了采访者的问题,介绍了自己与哲学双向选择的历程,同时也介绍了自身认为的较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并就同学们的哲学学习提供了建议和方法,最后向同学分享了一本较为喜欢的哲学书籍。

  -PART 01-

  问:第一个问题是老师您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哲学?又怎么确认自己也被哲学选择了?

  答:我与哲学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更多是一个制度性的偶然。我当年报考大学的时候,我第一志愿是文学,第二志愿是历史,哲学是调剂过去的。其实当时我们院好几个同学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大家在第一学期的时候还想着要“复辟”,但那时没有转学机制。听课大概一个学期之后,我也觉得对哲学挺感兴趣的。我是上的政教专业,学的很多东西跟我以前感兴趣的东西还蛮契合——比方说我是湖南人,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在政教专业学习中渐渐觉得哲学对我思考问题很有帮助。真正喜欢学哲学应该是大二、大三,并为自己学习哲学感到庆幸。进行真正的哲学研究则是上硕士以后。

  问:这个问题我也挺有感触,因为我当时上大学也是自招进来的,一开始其实我也不是选择了哲学,但是后来也随着慢慢学习感觉哲学还是挺不错的,然后就继续一路这么走下去了。

  答:你们都比我们那时候的人聪明,信息也更发达,你们通过老师、网上等方式能了解到各个大学的哲学是怎么回事。在我们那个时候,你要是跟别人说什么是哲学,很多人一头雾水,少数知道的人会说:“这都不知道,就是搞政治的”,其实大家对哲学有很多误解,对大学的哲学专业不了解。

  -PART 02-

  问:第二个问题是老师您一般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人的哲学的思考。那么您觉得当下咱们最为重要、最为急迫的哲学问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关注到的?有怎样的思想历程?

  答: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学哲学时间长了,渐渐会有点害怕“最”字,这要求你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这种问题之间的重要等级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觉得他们是众多山峰当中的一座山峰。

  “最热门”就要从我们的整个社会研究,甚至整个人类研究的高度去看,去做一个判断。我就从自己人学研究的角度谈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吧。这主要涉及自我、人性、人心和人类等相关话题。近些年就像吉登斯所说,在高度现代性的背景下,人们自我认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们生活当中,也会觉得人们越来越自我,包括这几年流行的“我是打工人”的说法,实际上是用一种反向的方式去强调这些东西。

  自我的背后事实上有一个人性的问题。我们那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总觉得人性总体上是善的,当年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在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当中,只能选一个,你们会选择什么?我上学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性善,而现在我教“哲学入门”这门全校通识课,也会让同学们举手统计,基本上选择性善的最少,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比较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不是说如今人性变坏了,而是人们对人性的认知变了。

  我们以前那种对人性的看法,真的有点像《中庸》开篇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时认为人的天性、天赋这样一种东西就是我们的人性,我们按照这种人性去做,就是道——其实《中庸》里已经预设了人性是善的,那时候如果说为了私欲、情欲有某些想法、行为,会感到很羞耻、自责、负罪,认为那是有违人性之道。今天的人们却越来越把这些欲望的东西理解为是人性的。

  我想到《尚书》中那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天命赋予我们的性,其实有“人心”和“道心”之分。可以说,人心是指一些变动不居的欲望,道心则有一点类似比较善的方面,但它特别微弱、微妙。人心的变动与未知非常复杂、危险。现在无论是从西方传来的思想,还是我们年轻人自觉或不自觉理解的,亦或是资本、科技所迎合的人性,其实都是所谓的“人心”。从这样的理解看,我们都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但人性是共通的吗?按道理说应该是,不过看看俄乌战争等等,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有人类这个种族才极尽智慧、极尽技术的可能性去消灭自己的同类。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智能时代,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都因为时代变化发生很大改变,尤其是人的分裂,确实挺值得我们去探讨。当年罗兰夫人说“我见过的人越多,就越喜欢自家的狗”。现在很多人都养宠物,困在网络上不愿意跟现实的人交往,因为发现自己跟非人之间的共鸣有时候要大于跟同类之间的共鸣,这都是值得忧虑的一个大问题。

  另外,现在科技进步、物质生活改善,包括智能技术……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性化”为前提的。比方说老师讲课大家爱不爱听,某个电子产品你喜不喜欢,背后都要看是否符合我的人性、操作界面是否人性化。后者这种人性、对人性的尊重,来自一种技术,但技术的背后是资本,事实上是一种迎合,仅仅是对“人心”的一种心理学的胜利,而不是对应“道心”。事实上,不是我们所有的消费者胜利了,而是资本胜利了。在执政合法性的角度也是这样,所有统治者都想办法来笼络人心。我们常说笼络“人心”而不是笼络“道心”,说白了就是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就是要迎合你,包括现在盛行的民粹主义也是这样,西方很多政治正确的东西,比如性别,男性、女性之外还有第三性等很多种,且越是边缘的越走在大道上,世界越来越让我们感到困惑。这样的一种人心和人性的关系事实上就上升到了人类的层面。

  习近平从政治家的角度去归纳我们时代面临的总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归结起来是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这种“何去何从”的背后也是有人性基础的,很难一言以蔽之。梁漱溟晚年,儿子问他:“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做了积极的回答,认为世界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搞马哲的受进步主义发展观点的影响比较深刻,直到现在依然在我心中占主导。但这些年我感觉到有一些忧虑——世界到底会怎么样?如果人类能够从我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当中有所觉醒、有所发现,真的能够从人心的方面往道心的方面去思考,也就“还可以拯救一下”。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可能也跟我近些年研究的一些课题有关,比方说“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这种研究一定会涉及怎么从一个真正的基础本体论角度去思考问题。

  -PART 03-

  问:您每天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工作?同学们平时可能会比较浮躁,那么如何能够尽快进入这样一种状态?

  答:要说哲学研究的话,首先就意味着要定义什么是“哲学研究”。我可能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想象,因为我现在事情也比较杂、比较多,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晚上11点多睡,主要当然是写稿子,做课题研究,有时候准备外边的讲座,还是以输出性的工作为主。虽然并没有达到大家想象的那样的“哲学研究”,我在这过程当中也享受到了一种自由输出的愉悦。你理解的哲学研究是什么样子呢?

  问: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一套流程吧,比较抽象,比如说先从输入开始,先进行一番学习,然后再通过思维的处理转换成自己的一种思想,再进行输出的工作。

  答:我明白了。按照你说的模式,我每天也有输入,自己觉得哲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当中大事小情,哪怕一个新闻、一个段子,我都会条件反射进行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另外也会有一些书是自己特别想看的,但是经常被打断,无奈的是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输出而去输入的。看哲学著作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一种方法,更多的是是否以一种哲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去理解。

  我越来越认同马克思、海德格尔他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已经终结了,更多的是变成一种“思”。我们现在觉得“哲学有什么用”?这种“用”对于我们的时代也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思。跟别的学科相比,我们要更系统地、大历史地去看问题,我们要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始终把自己的激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从这样的角度去看问题。当然最核心的是要思入存在,关心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命运。

  那么“思”怎么让我们进入这样的状态呢?我觉得就是要在看书、在思考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找到一种正向回馈,一定要觉得有趣。那乐趣在哪里呢?乐趣就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异样的感觉意味着有一种新的领悟,你突然发现有一片新的天地。别的学科只是看到一个部分、当下的历史以及存在者,而你看到了存在。其实这就是“哲学始于惊讶”的所指。当你发现有了新见,并且是深刻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正向反馈,你下一次才会更积极地去看。当然,检验你是否进入到这样的一种状态还有比较世俗的标准,比方说你能否达到废寝忘食的状态。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要找感觉,找哲学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玄妙,不是一个知识性问题,而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确实就像中国古人讲的这种功夫,你在那弄好多天可能没有实质性结果,但是长期浸润其中,突然一天你会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个人。这是一个长期的功夫,最后就会有气质性的变化,到时候也就不再会追问如何进入哲学状态这样的问题了。

  -PART 04-

  问:您能不能给学习哲学的同学提一个比较重要的建议或者期待?

  答:今年新生的开学典礼,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讲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做欲望的逆行者。结合前边提到人性的问题,尼采那句名言“人性的,太人性了”很值得我们深思。各位所处时代和我上学时非常大的不同就是要面对的诱惑太多。过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诱惑相对少,而现在不仅有现实生活,还有虚拟世界的诱惑。

  我们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活法。借用佛教所谓正法之说,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个事物会有自己的看法,心里会有想法,嘴上会有说法,手上有写法,生活中还有做法,这些看法、想法、说法、写法、做法加起来就是你的活法。作为一个学习、研究哲学的人应该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你是爱智慧的人,就像亚里士多德讲的,要有“异常的思”,并且也应体现在行动上——跟流俗保持一定距离。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最庸俗的人才会把幸福当成快乐,而中国很多人恰恰就把幸福等同于快乐,等同于欲望的满足,越获得“人性化”的满足就越快乐,但正是这种所谓的人性化的满足使我们越来越不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级、最幸福的生活是沉思的生活,其实就是直接的、思考问题的生活,意味着自由的思考。

  自由思考意味着什么?要从一般的物质欲望满足当中解脱出来。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们时代流行的、被科技和资本加持的欲望的逆行者,你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哲学之所是。不过,我说的欲望更多是跟需要相对的,不能够理解为我们连需要都不要了。

  -PART 05-

  问:最后请您给大家推荐一本比较喜欢的哲学书吧。

  答:我们每一个专业的同学都要努力地去打破专业,以真正的哲学视野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关键不是学习、研究哲学中的什么问题,而是你是否以哲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不过,首先一定要在自己的头脑当中形成一个哲学的谱系,之后才有可能去跟先贤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思想的地平线。综合前面我说的,也结合目前大家一般看西方哲学书比较多的现实,我建议大家可以再认真读一读《中庸》,把我们老祖宗的这些思想跟目前我们所学习的一些书、跟目前所处时代的现实境况结合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