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活动快讯

活动快讯

【研究生会】硕博论坛第二场成功举办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的下午,来自哲学学院的二年级研究生、博士生和老师们,共同参加了学院在A805举办的硕博论坛活动。本场论坛由研究生会和14级学硕班共同举办。在今天的论坛上,有三位博士二年级学生和五位硕士二年级学生围绕自己的学术论文的开题报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哲学学院的罗松涛老师、章伟文老师、朱会晖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分别对报告进行点评和指导。

  2014级中哲硕士贺婧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庄子“真”的思想研究》。该同学首先用文献综述探讨了庄子之“真”的历史及思想背景,希望梳理新的思想脉络,如将“真”与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探究,突出庄子思想和同时代,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其中包括荀子思想突出的“伪”。在后面“真与狂”部分中,报告展示出,庄子用理想人格之“真人”突出其内涵与形象之“狂”,其理想智慧“真知”体现的是关于生命的理解。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同样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的指导意见。

  2014级中哲博士朱墨清同学报告的题目是《浅析戴震的“以情絜情”》。朱墨清同学首先介绍了“以情絜情”的含义,即是以我之情絜人之情意思就是以我之情来度量人之情,主要表征是以我之情絜人之情,其与“己所不欲”的恕之道十分相似,因此容肇祖批评其为“消极的道德”,后来胡适也提出了其他的批评观点,现代哲学家劳思光等人更进一步批评“以我之欲”度量“他人之欲”的说法。最后报告的观点是“以情絜情”学说的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伦理行为决策程序,能够解决何为“正当”的问题,“以情絜情“是对于何为正当提出了有效的判断决策机制。因此戴震相对于以往的理学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义理观。该同学的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简要的交流讨论。

  2014级中哲博士王宇丰报告的题目是《释“德不孤,必有邻”——以朱熹、王夫之为诠释路径》。王宇丰同学以《易·坤卦·文言传》中“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的说法,讨论朱熹不取《易文言》义的思路和理由。其次认为“德不孤以理言,必有邻以事言”。报告结论是 “德不孤,必有邻”的“必”,就不单纯是指事与事之间的因果必然性,而是指通过人把这个自觉了的内在之理去到事上实现出来的必然性,事只是验理之必然而已,此即人之本质内在于人身上的道德创造性,即王夫之所谓的“知者知其所以然”的深旨所在。在场老师和同学对该报告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在讨论交流中深化了对这一扎实研究的理解。

  2014级中哲博士周智源同学报告的题目是《<无上秘要>目录提要之结构分析》。这个文献性的选题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周智源同学介绍了其作者周武帝的背景,及这部书的成书状况、现存版本等基本信息。然后展开了对《无上秘要》目录提要之结构分析,最后讨论了《无上秘要》之思想价值。总体来说,这个选题用功于文献,是一个非常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在场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以继续完善这个研究工作。

  2014级伦理学硕士焦竹新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公民之善与城邦之善——亚里士多德整体设计的伦理基础》。该同学首先认为善是总的价值追求,并区分了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的不同特点与追求,然后分析了不同城邦中的公民之善,讨论“好公民与善人所具有的德性是否相同”的问题,最后说道至善的城邦对公民德性的教育与培养。朱会晖老师对其做出了点评,希望继续找好一个更好的突破点。在场的同道学友也提出了如“怎么解决城邦与哲学王的矛盾”的问题,焦竹新同学做出了尝试性回答。

  2014级思政硕士徐莉娜同学报告的题目是《我国国家认同中族群认同的问题研究》,理清了认同、认同感、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联系与侧重,然后把视野拓展到全球化及现代性背景下的认同挑战,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生生不息,与其族群关系文化化,这与前苏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代社会,族群之间出现显著的融合化趋势,这使得各族群之间相互学习、淡化政治偏见。在场的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加以讨论,对这个题目的视野开阔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

  2014级马哲硕士胡思慧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公共性视域下的阿伦特“行动”概念分析》,胡思慧同学首先讨论了,行动理论在汉娜·阿伦特的思想中占据何种地位,以及行动决定政治是否有意义,其次认为行动是对自由的追求,并认为行动衰落源于公共空间的模糊和消失,现代人似乎在社会中看到了表达自我的希望,但是总有一种无力感,被各种力量强制住,从更深层次来说,政治中强调的平等是在保护人们之间的差异性,而社会平等却是对差异性的抹杀,因此人们行动的场所在消失,也就导致了行动的衰弱。最后从行动、实践、异化三个方面讨论了阿伦特对马克思持的态度。现场师生对这个话题也抱有极大兴趣,在讨论中深化了对这一思路的认识。

  2015马哲硕士杨秀成同学报告的题目是《西方<资本论>研究概览》,杨秀成同学认为对《资本论》的研究存在时期性,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从而分为几个时期:从马克思逝世到恩格斯逝世1883-1895,从恩格斯逝世到二战之前1895-1939,二战1939年之后。三个时期分别有不同学者对《资本论》的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杨同学的论题即是针对这个研究的历史演变展开的。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同样提出了一些补充性的指导意见。

  本场硕博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哲学学院院务会经研究决定,学院硕士、博士二年级研究生须结合本专业领域在二年级时参加硕博论坛,进行学术报告,原则上每年6次,每学期3次,旨在进一步增强学院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增进学术交流、弘扬优良学风。希望硕博论坛明确定位、独立自主、真诚学术、严谨求知,还学术以扎实面目。

  哲学学院新闻工作室  杨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