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及第六期中华文化国际青年研习项目开幕

2025年7月10日,“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及第六期中华文化国际青年研习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开幕,本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共有来自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土耳其、韩国、智利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42名青年学者参加。本届项目的主题是“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理解、尊重与融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开幕式现场.jpg

开幕式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于建福,智利驻中国大使馆大使巴勃罗·阿里亚兰(Pablo Arriarán),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兼副院长Mircea Dumitru,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王甬,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处副处长李中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Thomas Michael研究员,意大利汉学家、罗马第二大学教授Riccardo Pozzo,突尼斯迦太基大学高等语言学院院长Hichem Messaoudi,智利驻华大使馆秘书Cristóbal Apara,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Tobias Zürn。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代海强主持。

活动伊始,与会领导嘉宾与同学们共同观看了“暑期学堂十周年”视频。视频回顾了十年来暑期学堂的步步足迹,过去参与课堂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往期学员们在视频里纷纷为新加入的伙伴送上了美好祝福。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于建福,智利驻中国大使馆大使巴勃罗·阿里亚兰(Pablo Arriarán)三位嘉宾先后致辞。

陈兴对与会嘉宾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国际儒学联合会长期以来对项目的大力支持及项目团队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谢。陈兴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化教育近年来的新进展,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的深厚底蕴,指出“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年来持续聚焦“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意在引领国际青年学子深入体悟中华文脉与传统智慧,搭建学术对话与文化体验的桥梁,让哲学成为文明对话的鲜活话语。陈兴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北京师范大学愿与全球青年共筑“美美与共”的未来。

2 陈校.jpg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教授致辞

于建福向与会嘉宾、师生致以诚挚问候,并对北京师范大学表示衷心感谢。于建福回顾了项目十年发展历程,高度评价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名片的重要贡献。国际儒学联合会始终致力于搭建文明互鉴平台,本项目汇聚了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青年学者,成为了培育文化使者的摇篮,往届学员也逐渐成长为推动儒学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于建福期待与会青年学者珍惜研习机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碰撞思想、交流智慧;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在学习思考和实践运用中紧密结合,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贡献青春力量。

3 儒联.jpg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于建福教授致辞

Pablo Arriarán大使对活动的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大使强调,今年恰逢智中建交55周年,两国关系历经时间考验持续深化,双方在文化地标建设、签证便利化及青年学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体现了民心相通。展望未来,Pablo Arriarán大使表示智利愿以建交55周年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两国青年学者交流,推进哲学与人工智能等各领域对话,共同构想绿色、智能、富有人文关怀的未来。他呼吁以哲学之光指引,共写中智关系与世界文明合作新篇章!

4 大使.jpg

智利驻中国大使馆Pablo Arriarán大使致辞

吴向东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哲学学院作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总结报告。吴向东向与会专家及各国青年学者表示欢迎,并向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及陈兴副校长对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过去十年是项目辛勤耕耘、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的十年。各方齐心协力,致力文化交流、文明对话,在“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主题之下,深入探讨了儒学经典、道家智慧、东西文明互鉴、人性与德性、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话题;通过学术+体验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员体验中国哲学的切身之道;邀请海内外一流高校的知名学者从多元视角进行深度授课,促成思想碰撞;一批批青年学者在这里赢得了理解、收获了友谊,成为了文明对话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历经十年精心培育,“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暑期学堂已发展成为汇聚全球英才、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本期项目聚焦“儒学思想与现代生活”“古典诠释与文明互鉴”“人工智能与人本价值”等三大主题,意在引导青年学者探讨中华智慧的现代应用与人文价值,为时代课题寻求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发展,期待各国青年学者利用此平台,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交流研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5 院长.jpg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致辞

往期学员南京师范大学杨乐(Aryan Mohammad Hussain)和本期学员曼彻斯特大学的Sherwood Zara Olivia分别进行了发言。杨乐首先在发言中分享参与感悟,项目为全球青年提供了探索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宝贵平台,并以自身经历说明“孝”观念等儒家核心价值与其本国文化的共通性。他回顾去年与30余国学员通过开放对话与互敬建立深厚友谊的经历,勉励本届学员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好奇心促对话,以包容心筑桥梁,让多样性成为文明互鉴的力量源泉。

6 学员1.jpg

往期学员代表Aryan Mohammad Hussain发言

Sherwood Zara Olivia在发言中分享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认为,中国半个世纪取得的发展不仅源于经济策略,更深植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哲学传统。西方注重个体创新,而中国展现的集体力量与纪律性源自儒释道思想体系,体现在尊老重教、和谐处世、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等延续至今的核心价值。中国成功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文明正因其对当代社会仍具现实指导意义。Zara表示,本期项目为全球青年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文化差异的契机,期待与同期学员们共同交流审视自身文明根基,探索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平衡之道。

7 学员2.jpg

本期学员代表Sherwood Zara Olivia发言

开幕式后,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兼副院长Mircea Dumitru和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Thomas Michael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

韩震作了题为“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主题报告。韩震认为文明交往必定建立在差异性理解的基础上,基于此,他分享了关于文明交流的三个价值原则:一是“同情之理解”,即从人类共同生活需求出发寻求对话基础,尊重他者历史特殊性,克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等认知局限;二是“和而不同”,它不仅是一种交往策略,而且是一种交往得以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三是“视野融合”,通过持续对话超越文明自身特殊性而凝练出文明间的价值共识。同情理解、和而不同及天下大同作为一种价值原则,为中华民族所珍视、为中国人民所推崇,也对处理国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8 韩震.jpg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主题报告

Mircea Dumitru作了关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谊观比较的主题报告。亚里士多德将友谊(Philia)分为功利型、愉悦型与指向个体自身的德性友谊,强调德性友谊以互惠性认可为基础,通过共享美德促进幸福,其形而上学根基在于对个体实体而非普遍属性的爱;孔子则未系统分类友谊(友),而是将其纳入涵盖仁、礼的道德体系中,主张“以友辅仁”,通过道德镜鉴实现自我完善与社会和谐。二者共性在于均超越情感联结,否定功利、愉悦友谊为最高形式;差异在于亚氏侧重友谊对理性生活的政治价值,孔子强调其在差序关系中的教化功能;亚氏以“自爱”为友谊起点,孔子以“互敬”为关系核心。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能为大家一觑不同古老文明智慧互鉴与对比提供一个有趣的案例。

9 MD.JPG

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兼副院长Mircea Dumitru教授主题报告

Thomas Michael介绍了关于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共生关系方面的认识。将“中华思想”与“现代文明”并置,已成为当今全球语境中的一种深刻创新,体现出中国思想在全球文明进程中的引领作用,也彰显了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哲学不仅为科技与社会提供基础支持,也为回应现代性危机提供了意义与方向。他系统阐释了比较哲学的价值,主张以中西哲学互鉴方式探讨自我观、伦理模式与生态哲学等议题,指出中国传统智慧如“仁”“和”“德”“气”“天人合一”等观念对构建可持续、包容与具人文精神的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他鼓励青年学者以比较哲学为桥梁,推动全球文明共同体的共建与共融。

10 TM.jpg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Thomas Michael

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和第六期中华文化国际青年研习项目”开幕式完美落下帷幕。

11 签名版.jpg

学员纷纷签名留念

作为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庆典活动的重要一环,本届暑期学堂在当天下午专门设立了“青年领袖工作坊”(Youth leadership workshop),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蒋丽梅教授主持。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首先致辞,他深情回忆了国际暑期学堂项目的缘起与草创心路,肯定了当今持续深入地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青年领袖工作坊”促进青年学者相互“对话”的良好期待。

12 肖铠.jpg

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致辞

随后,往期学员代表们结合过往营期文化体验与哲学问题探索,依次介绍了他们研思中国哲学与社会文化的最新成果。

2018年学员代表,香港理工大学的美国籍学员Lucas Scripter由《庄子》的经典寓言如“朝三暮四”“无用之用”引入,反思了生命意义的丰富可能,主张以能动的方式充分调用主体的想象力(Imaginative Agency),应对人生意义的困境、突破当代理论的僵化视角。

图片1.jpg

学员Lucas Scripter发言

2021年学员代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员 Hazman Baharom 以“马来西亚语境中的哲学实践”为题分享经验,强调哲学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作为跨宗教体系、跨知识系统的沟通平台的可能性,指出其在青年教育、日常生活及思想对话中展现出独特的公共价值。

14 Hazman.jpg

学员 Hazman Baharom发言

2022年学员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籍学员刘华庆分享了关于《论语》中“天”的哲学新思,他探讨了儒家经典中“天”的多重面貌,提出“天命”与“天”的深刻关联,指出儒家的“天命”概念为当代哲学讨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维度。

15 刘.jpg

学员刘华庆发言

2022年学员代表,智利圣地亚哥大学学员Constanza Fernanda Jorquera Mery就中智外交政策中关于“Humanity”的共通性进行了论述,指出基于儒家的人文精神等思想资源,中国与智利的外交合作强调人道主义原则、跨国协作共赢,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共同应对挑战的责任感。

16 Constanza.jpg

学员Constanza Fernanda Jorquera Mery发言

2023年学员代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员Pilar Sá nchez Ordóñez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回应当代民主危机,反思了“天下体系”等前沿政治哲学话题,主张一种融合道德关怀与公民理性的智慧民主新路径。

17 Pilar.jpg

学员Pilar Sá nchez Ordóñezy发言

2023年学员代表,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当代亚洲研究所学员Tlesh Mamakhatov分析了中国在推动 BRICS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以经济合作、多极化与共同发展为核心,迈向构建更加公正和可持续国际秩序中发挥着的道义领导作用。

18 Tlesh.jpg

学员Tlesh Mamakhatov发言

2023年学员代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学员Gabriel Jacobina Marques 探讨了儒家传统中“国家”概念对现代世俗政治思想的挑战,提出中国在构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儒家哲学融合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方面,正引领着全球政治哲学的革新可能。

19 Gabriel.jpg

学员Gabriel Jacobina Marques发言

2024年学员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学员Aryan Mohammad Hussain讨论了“和而不同”理念在“一带一路”跨文化语言传播中的价值,讨论了此概念在孔子学院建设与汉语国际形象的推广与塑造方面起到的独特意义。

20 Aryan.jpg

学员Aryan Mohammad Hussain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员Thomas Michael引言,在场师生就“和而不同”观念对哲学讨论的启示,语文学分析与跨语际沟通,中国哲学的宗教性问题,东西方哲学专业的知识架构差异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罗马第二大学教授Riccardo Pozzo、香港科技大学教授Tobias Zürn参与评议。

21 讨论1.jpg

22 讨论2.jpg

23 讨论3.jpg

学员参与讨论

24 tobias.jpg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Tobias Zürn评议

25 riccardo.jpg

罗马第二大学教授Riccardo Pozzo评议

26 现场.jpg

现场气氛活跃

2025第十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迎来了33所国内外著名高校的42位青年学者,他们将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围绕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全球青年开展分享和讨论。在十多天内,学员将通过系列讲座、“思中国圆桌论坛”、文化体验、游学参访、分组讨论、文艺创作和学术展示等多样化的研习活动,以“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的模式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各国青年学者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27 合影.jpg

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