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第五届孔子新汉学计划•京师哲学暑期学堂结业典礼暨学术成果展顺利举行

 

 

 
 

 

2019715日,第五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结业典礼暨学术成果展在京师学堂第七会议室举行。出席本次典礼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孔子学院管理中心主任肖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田书峰。

结业典礼由田书峰老师主持。首先,学员们对自己在过去两周的所思所获进行了展示,学员分六组依次做学术报告,再由专家学者对该展示进行点评。这些学者分别为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顾彬、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刘笑敢、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劳悦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Thomas·Micheal

 

 
 

        第一组学员以意大利汉学家利玛窦先生为引入,介绍了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手段、过程和成果,总结了在当时进行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困难,并引入到当下的文化交流中来,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进行了对比。

 

第二组学员以“天”为逻辑线索,阐述了对儒家的“仁和”思想、孟子的“仁理义”、老子的“道”思想的理解,从邻里亲朋到国际关系,该组学员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成果,并且学以致用,给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独特的哲学理解。

第三组学员立足于“无为”的主题,通过对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细致区分,阐释了对中国思想中“对立与和谐”的理解。

第四组学员围绕如何使人更幸福这一历久弥新的哲学问题,通过孟子与荀子的比较研究,从心知与言行两个方面做了阐发,认为中国的家国思想为破解绝对化的个人主义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第五组学员将焦点放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身上,介绍了墨子的生平、时代背景,描绘了墨子思想的基本脉络,详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他们眼中的墨子。

 

第六组学员认为无论东西方,人总是要直面“死亡”这一主题,因而如何对待死亡就成为中西方思想的独特交汇点。在几位学员的通力合作下,古今中外多位思想家纷至沓来,呈现出人类文明形成以来的“死亡”思想地图。

 

 
 

         学术成果展示后,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最后评选第六小组为优秀学术展示一等奖,第三小组为二等奖,现场教授们为同学们颁发了纪念品以示奖励。
 
 

        结业典礼的第二部分是毕业赠言和授予结业证书的环节,非常荣幸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能够参加此次结业典礼,为第五届哲学暑期学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首先大家一同观看了本届暑期学堂的视频集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周作宇副校长首先致辞。

 

周作宇副校长表达了对参与本次暑期学堂的学员们的肯定和感谢,他认为在本次暑期学堂中,大家都展现出了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有深度的了解,为北京师范大学注入了更加多元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努力,为世界文化的交流贡献了力量。同时,周作宇副校长对大家顺利结业表示祝贺,并祝大家未来一切顺利,欢迎大家常回北师大看看,北师大的大门永远向大家敞开。

 

 
 

       接下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进行了致辞。他首先向学员们表示了感谢和祝贺,同时也表达了对学校、学院老师和项目助教的感谢,没有学校的支持,没有学院老师的组织,没有学员们的到来和配合,没有助教们的帮助,本次暑期学堂无法如此圆满地举办。同时吴向东院长也肯定了学员们带来的新思路,新视角,这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文化的交流,是它们使这个夏天充实而有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记得,北京师范大学将永远会是各位学员在中国的一个家。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刘笑敢老师表达了对大家顺利结业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为期两年的MA中国哲学研究生留学生项目。他自己作为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MA项目的特聘教授,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他讲道,项目中的很多老师均为国际知名学者,有非常强的专业背景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大家在中国哲学方面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助力,他表示期待新学员们,新朋友们的加入。

 

 
 

       三位老师致辞结束后,田书峰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了学校、学院以及孔子学院对京师哲学暑期学堂的大力支持,表达了对学员们顺利结业的祝贺和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不舍。田书峰老师真诚地祝愿所有学员未来一切顺利,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MA中哲硕士项目。

 

接下来由周作宇副校长和吴向东院长依次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两位老师亲切地对每位学员表示了祝贺,并与学员合影留念。

本次闭幕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开轴与盖印环节。该环节由肖铠主任展开题有“上善若水”字样的卷轴,由周作宇副校长和吴向东院长共同为卷轴盖上“京师哲学”的印玺,由此宣告第五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顺利结束。

 

 
  展示画轴_副本

    本届京师哲学暑期学堂主要表现了如下三个特点:讲员团队的国际性、学员团队的多元性、课程设计的思想性。首先,担任此次暑期学堂的讲员都是在中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领域深耕多年,造诣极深的一些世界知名的学者。其次,共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42名学员参与了此次暑期学堂,其中不乏有一些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等;更有来自意大利、加纳、俄罗斯、孟加拉国、波兰、土耳其、韩国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员(共17位)参加,并拍摄了相关宣传片,极大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文化交流,助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最后,课程内容强调哲学性和思想性,目的就是不只是让外国学员们能够直观地感受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看中国,更能够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学习而“思中国”,通过大师的学术讲座、小组沙龙、文化古迹观摩等形式,切实地能够让学员们开始“思中国”, 增加他们对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理解。

 

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实地访学,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