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经典与诠释”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201812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经典与诠释”学术工作坊在我校图书馆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近四十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微信图片_20181219102841

 

会议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张奇伟教授和李祥俊教授致欢迎词。

IMG_3161    IMG_3274

 

会议第一场主题报告由我校张奇伟教授与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共同主持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学群二级研究员、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分别就“经典与诠释”的会议主题作主题报告。

李景林教授报告题目为《谈谈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他认为: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及“一贯之道”说,实际上是后世“道统说”的滥觞。孟子接着孔子构建了一个由“闻而知之者圣”与“见而知之者次”延续的传道谱系。该报告还援引《五行》篇文献材料,从文字学的溯源上对“闻”与“圣”之间的统一性做了考察,以论证“闻”、“见”即是“圣”、“贤”、进而从“述”与“作”角度完善孟子的“道统谱系”。指出孟子自觉地选择了以子思学派为宗,形成了一个孔曾思孟的学统源流。

 

 

IMG_3179

 

 

汪学群研究员在《王阳明心学与经典的互释》中提出:王阳明的思想特色是“心学”,但“心学”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解读过程是“心学的经典化”与“经典的心学化”一体两面的过程。故而汪教授认为,阳明“心学”与“经学”乃是一种“道”与“经”的统一关系,“心之常道”就是“经之常道”。由此,汪教授提出:对“经”的源流的考察须以“正人心”为本,孔子删述六经也正是围绕着人伦之教进行的。

IMG_3416

 

丁四新教授报告题目为《“数”的哲学概念与早期《老子》文本的经典化》。丁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对“数”的重视上——尤其是“数”的哲学观念化及其意义方面,长期存在不足。他详细分析了“数”所表征的言说方式、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并对宇宙论化的“数理”进行了考察。提出古人将“数”的哲学观念引入了对古书的编撰中,“数”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别参与了古书的思想构成、篇章数目,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数的观念对《老子》早期文本的经典化及其章节排布即产生了很大影响。

IMG_3344

 

曹峰教授报告题为《对内田周平的重新认识》。内田周平先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哲学史》的作者。曹峰教授认为,过往的研究中对内田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内田先生的作品哲学性不够,其所主张的“汉学”理念往往被批评为一种保守主义立场。曹峰老师对内田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过对内田先生的生平、他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以及他对井上次郎的批判等方面进行重新解读,更为深入地还原内田周平的学术人生,并由此照见其所处时代日本中国哲学研究的特殊发展历程。曹峰教授认为,此一考察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中国哲学学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IMG_3240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丁四新教授与李祥俊教授主持评议。北京师范大学张奇伟教授、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了报告。张奇伟教授在《孟子价值哲学初探》中指出,孟子哲学作为儒学的重要构成部分,究其核心而言是一种求善的哲学,一种关于善的价值观。他通过对孟子文本的精深解读,总结了孟子价值哲学体系中“价值主体论”、“价值根据论”、“价值生命论”、“价值人格论”和“价值政治论”五大内容。

IMG_3274

 

张广保教授报告主题为《今年来有关中国经典诠释学研究的个案述评》。张先生一一介绍分析了傅伟勋先生“创造诠释学”、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黄俊杰先生“儒学诠释学”等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几种经典诠释学观念。他以个案解读为道路,总结了中国经典诠释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经”作为诠释文本的特殊性问题,二是经典自身固有的诠释意向问题。并对创建未来的中国诠释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IMG_3322

 

乔清举教授报告主题为《谈谈“生态儒学”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乔教授认为,“生态儒学”首先表示的是儒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或领域,而这个领域是其他儒学研究未曾给予足够重视的。儒家的“天人合一”意味着人是“自然的完成者”,因而生态领域是儒家必须要重视的。“生态儒学”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对儒学的理解方式。尽管我们尚不能说原始的儒家哲学自觉地产生了生态意识,但儒家对生态问题的不自觉思考依然是大量存在的,包含了宗教维度、道德维度、政治及法律维度等多个方面,并且拥有健全的思想范畴体系。因此,以“生态儒学”的方式去研究儒学,可以有效地重建儒学的主体性、自然观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IMG_3283

 

下午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会议开始进入下半场分组讨论环节。讨论分为“京师”和“辅仁”两组,分别在图书馆一楼和二楼会议厅举行。

“京师”组上半场由国家开放大学孙福万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田智忠副教授主持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博士从中国古典学的角度哲学阐述了中国未来接着讲的问题,尤其探讨中国哲学研究未来将通过语言转向而“预流”于世界范围内一般哲学的可能北京大学李畅然教授从本源生活、心灵工具。语言言说等角度重新理解经典,对经典诠释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清华大学高海波教授对《孟子》文本中对《诗》的引用、理解和使用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点出了孟子以“诗”为教的教育方法及其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姜海军教授以二程为具体案例,研究了二程的经典诠释方法与思想范式,介绍了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重要典范。山东大学王小婷教授通过对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的讨论,从多角度探讨文本诠释中前理解的构成,并揭示戴震于相关范畴的观念,特别是其现实关怀。 北京国子监常会营研究员详细地考察了从孔子至于清代的中国古典诠释学发展史,并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下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强昱教授与北京大学孟庆楠教授主持评议,孙福万教授选取《周易》为范例,对中国解释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总结了中国经典解释学的特点与未来发展。华北电力大学王威威教授以王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王弼对《论语》的诠释,指出了其中玄学化的倾向和玄学思想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孟琢教授从“明德”的历史形态、人文普遍性的重建、实践方式与内在依据,及其与性善论的关系等方面对《大学》文本做了一种新的诠释。北京师范大学闫阳同学借西方哲学史上“类”观念范式转换的启示而重新理解儒家的“类”,并以之为挈领对“仁义之道”作了新的解释。

微信图片_20181219222204微信图片_20181219222213微信图片_20181219222226微信图片_20181219222234微信图片_20181219222241微信图片_20181219222248IMG_3370IMG_3441

 

“辅仁”组上半场由王威威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张连伟教授担任主持评议,北京大学孟庆楠教授以《礼记·昏义》为本,考察了早期儒家对婚礼的理解,点明了其中“亲合”与“敬重”之意。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正老师以叶适对《尚书》的诠释为研究对象,从“天人之道”、“皇极”、“治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尚书》诠释史进行了概括性考察。吉林省委党校王海英教授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对儒家思想做了新的阐发,指出了儒家人性论中包含的政治伦理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教授以阮元经学为考察对象,深究了阮元述孔门道统、承“顺天下”之志的“微言”,指出了阮元这里汉代经学所发生的范式性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吴宝红同学将观念诠释法引入经典诠释学的研究中,并以近代以来荀子学的观念诠释进行剖析,发明了其中的方法论意义。胡振坤同学对简、帛版《五行》进行综合研究,以“不乐无德”为主要切入点,对《五行》中所载的思孟学派的一贯之道进行了说明。下半场由汪学群研究员与高海波教授担任主持与评议,张连伟教授对二程的“生之谓性”提出了新解,在儒佛对话的史境中点明了二程此命题中的辟佛、返本与开新的意义。田智忠教授分析了罗钦顺对朱子思想的坚守与发展,并以此为据说明了罗钦顺诠释朱子思想的特殊背景与特殊范式。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研究了王阳明对《中庸》首章所作的诠释,并由此对阳明心学“工夫本体”、“未发已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冯琳老师对王船山的“经权”观作了解释。“经权”问题是先秦时期就以浮现出的儒家重要问题,在两汉时得到空前重视。而船山对这一问题的新诠释无意识中国经典诠释史上颇为值得重视。北京中医药大学程旺老师论述了船山的“正心”教,旨在明确思想家的经典诠释与思想家自身思想建构之关系。

 

 

IMG_3377IMG_3379IMG_3381IMG_3401IMG_3410

会议第三个环节是第三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主持评议,北京师范大学强昱教授、刘成纪教授、李祥俊教授、章伟文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

李祥俊教授报告题为《儒家义利之辨的概念含义、问题层次与价值取向》。他认为,儒家“义利之辨”奠基于中国传统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形成了一个贯通理事、内外、天人的义理系统,分析了儒家“义利之辨”的概念涵义与问题层次,剖析了其中的逻辑思维与价值取向。IMG_3355

 

强昱教授报告主题为《唐明皇以<道德真经>注疏为中心的三教融合论》。他指出,在唐明皇注《道德真经》的过程中,尽管以道教为本,但儒家与佛教也同样在其中发挥了观念性作用。儒家的社会政治理论与道德修养学说获得了唐明皇的认可,而佛教的形上学与心性观同样对其产生了影响。报告从“抱守纯一,委顺得常”、“真性清净,无诸伪杂”、“保精受气,与时消息”三个方面对唐明皇的义理系统作了概括性介绍,分析了其中“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

IMG_3418

 

刘成纪教授报告主题为《中国传统诗教如何达至公共阐释》。他认为,传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这源自于对《诗经》的阐释和《诗经》的教化在中国历史中获得的公共性。《诗经》这种阐释中的形成的公共性之所以可能,乃是在于四个方面:一是《诗经》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二是《诗经》中所表达的具有高度可欲性与感召力的理想主义;三是《诗经》在礼乐文明体系中的位置;四是经由儒家阐发的《诗经》教化对政治公共性的助推。

IMG_3424

章伟文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探微》。李道纯是宋末元初的道教思想家,其思想以“统合三教,兼宗易老”为特色。章教授对易老学的脉络进行了介绍,将李道纯纳入易老学的源流中进行考察,并从“道本至无,易在其中”、“易象乃道之原,常变乃易之原”、“圣之为圣,用易而已;用易之成,虚静而已”等方面对其道教易老学思想进行了阐述。

IMG_3430

会议最后由匡钊、王正老师分别对两组讨论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章伟文教授的主持下,本次“经典与诠释”工作坊落下来帷幕。

本次工作坊共有近40位学者围绕经典与诠释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究,总起来看,会议有四个特色:一、参会人员结构合理,既有耕耘多年的前辈知名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人,还有冉冉升起的学术新秀,起到了传、帮、带的学术效果。二、会议主题广泛集中,从思想流派上横跨儒道释三家,从时间分布上纵贯先秦以迄当代,从论述主体上汇合了经典诠释思想与方法之新探、注疏与诠释个案之重思、古典文献与经典范畴新诠等诸多方面。三、会议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经典与诠释”这一论题做了富有意义的深入探索。四、会议主办方有十余位学者发表论文,从整体上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学科严谨扎实的研究风格和团结奋进的学术面貌,体现了中国哲学学科与文学、史学等学科具有关联紧密的高度融合性。

 

 

 

                                        (供稿   北京师范大学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