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汉唐:中国中古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2015年11月7—8日,由中华美学学会和我院联合主办的“汉唐:中国中古美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师学堂第五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围绕汉唐美学的基本属性、在中国美学史中的位置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段的审美表现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在主题发言部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望衡认为:中国自夏进入大一统国家之后,国家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这种意识至汉唐达到顶峰,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真正代表。其中包含的主要观念为:国家至上,“内圣”为尊,“外王”为崇;民为邦本,民生情怀,民歌主调;农为国基,恋地情结,田园诗风;夷夏有别,中华正统,兼容并包。它对中国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追求家国统一、君民统一、自然与江山的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法认为:秦汉美学的核心是宇宙,隋唐美学的核心是天下。我校文学院李春青教授提出历史角度是研究中古美学的一个可行视角。这一视角把美学观念、审美活动、审美现象看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演变的历史现象,它不是固定的不是自明性的,它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并对社会对文化有反向的作用,可称这种研究为审美政治学.
  大会发言由中国汉唐美学综论、汉魏六朝美学以及唐五代美学构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从借鉴西方、继承传统、回应当下三个方面谈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创新问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陶水平认为,中古因为历史跨度很大、问题最多最复杂,多元性特点明显,因此中国中古美学研究中面临着语境复杂性这一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彭亚非认为,中国古代的美学研究存在着以中证西和以西释中两个基本问题,从而导致中国的很多概念都面目全非。因此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要还原,即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和表述者的思想逻辑等层次上进行本义还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仕伦认为,中国中古美学具有多元杂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美学意义的自然审美观,即以美的眼光来观照自然的审美观代替了以善的眼光和以真的眼光来审视自然的传统。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毛宣国认为,汉唐时期美学特点有:生命意识和情怀得到充分的展示,偏向宇宙论哲学,带有强烈的政治伦理内涵,超越了魏晋时期个人的觉醒的文化,由小我走向大我。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孙焘认为,中国审美与美学在魏晋时进入到自觉发展的阶段,其背景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道家经典为思想资源,其实质却是一场士人道德观念觉醒的思潮。这是一个儒学体系自我更新的过程,也体现着中国中古时代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之间的互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潘立勇从中古前后中国美学风貌的转变、汉代美学的特点与价值、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古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章启群认为,音律之学的对象是音乐,历法之学的对象是关于年月季节分割的学问。二者本是经纬分明,但在汉代,二者融为一体、水乳交融,《汉书·律历志》是代表性文本。它包括宇宙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实质上是汉代思想的完整理论体系,是一个以占星学、阴阳五行学为核心的天人模式的理论形态。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朱存明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有不同的形态:一是理论性的,即从概念、范畴出发来确定中国古代某一理论的演变及其内涵,二是实践性的,即把审美理论与艺术、工艺结合起来形成审美文化史研究。基于此,汉画像石应成为中古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通过以图证史的方式来理解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薛富兴认为,汉魏时期所开创的审美形态、艺术专业化格局,以及艺术批评与艺术创造、欣赏相互促进机制,成为此后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审美高峰期到来的重要内在条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碧辉谈到,魏晋美学的核心是自由,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以放诞、洒脱、率性的行为张扬了自己个性,同时反映了中国人以情为本的形上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余开亮副教授从郭象的本性论哲学出发,认为他的个体生命意识既是对晋人个体生命风度的理论概括,又开拓出了一种中国文化上新型的“个体间”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彭修银提出,中国美学史研究应注意两个问题: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风俗及审美的关注。我校黄文杰副教授介绍了禅之分解与禅宗美学的有机构成,认为禅宗无关于认识论意义的感性学,禅作为美之显现的绝待性存在方式,其终极关怀是去实在性的无住涅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范明华认为,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语,可视为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总纲领。只有“得心源”,才能“师造化”,即“师造化”是目标和结果,而“得心源”是条件和前提。

最后刘成纪教授对此次研讨会做了最后陈述和总结发言。他指出,在中国美学史中,汉唐体现出中华美学精神雄强和激越的时代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学进展,必须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正向建构和反向破坏,其理论表现为自由与和谐的二重变奏。二是多元文明融合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再造,主要表现为中原农耕文明、北方草原文明和印度佛教的融合。三是社会结构中城市与乡村二元格局的凸显。虽然乡村自然审美构成了中国中古美学的主调,但城市为这种审美取向提供了基本视角。

在此次会议的各讨论环节,学者们重点关注了中国中古美学的研究方法、汉代的宇宙观、魏晋南北朝的自由、唐代书画等问题。争辩迭起,气氛热烈。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次会议的议题设定具有针对性,大会发言体现出专深和广博兼具的特点。会议提出的许多论题和观点深具启发性,将对促进我国汉唐美学的研究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哲学学院新闻工作室 王召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