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青年领袖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5年7月10日下午,以“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为主题的“青年领袖工作坊”(Youth Leadership Workshop)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作为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庆典的特别活动,汇聚了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智利、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杰出青年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交融互鉴展开深入探讨。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蒋丽梅教授主持,Thomas Michael教授作为点评嘉宾,Riccardo Pozzo、Tobias Zürn两位教授也参与了评论。

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作开幕致辞。他对京师哲学暑期学堂十周年表示祝贺。他介绍了京师书院的基本情况,并表示京师书院将与哲学学院继续一道与国际组织及国外高校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好“中国思想与现代文明”的青年交流对话平台,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图片1.jpg

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致辞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智利、巴西、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杰出青年学者做了主旨报告。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员Lucas Scipter分享了名为《Imaginative agency and meaning in life: lessons from the The Zhuangzi (莊子)》的报告。报告的主题聚焦于《庄子》对当代生命意义的启示。他指出与西方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如加缪、苏珊·沃尔夫)相比,《庄子》独特地强调了实践智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弥补了当代意义理论过于侧重概念分析而忽视"如何实现意义"的缺陷。随后,他通过"朝三暮四"和"无用之用"等寓言,揭示人们常受"成心"(entrenched mindset)的束缚,主张通过不断切换视角(陌生化与再熟悉化)来培养心理灵活性。

图片2.jpg

学员Lucas Scripter发言

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的Hazman Baharom是马来西亚国际哲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教练,他做了名为《Doing Philosophy: A Malaysian Experience》的分享。Hazman Baharom 以“马来西亚语境中的哲学实践” 为主题,探讨了哲学在多元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发展现状。马来西亚在国际哲学奥林匹克(IPO)中的优异成绩(如多次获得荣誉奖和奖牌)反映了新一代对哲学的兴趣和潜力。整体而言,他强调了哲学在促进多元文化对话和认知探索中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加强哲学教育的系统化建设。

图片3.jpg

学员 Hazman Baharom发言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华庆(Liu Huaqing)主要分享了中国哲学之中“天”、“命”、“天命”三个概念的内涵。刘华庆提到:孔子在《论语》中对“天”的论述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哲学体系:它既是自然运行的客观法则(“唯天为大”),又是道德本源的赋予者(“天生德于予”);既具有人格化神明的意志(“天厌之”),又体现为不可抗拒的命运力量(“天丧予”)。这种复杂的天道观通过“命”与“天命”得到进一步延伸——“命”代表着超越人力的必然性,而"天命"则构成了君子修身的道德准则(“知天命”“畏天命”)。孔子通过这种天人关系的阐释,既承认客观限制,又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尽人事而知天命”的实践智慧基础,展现了其在面对宇宙秩序与人生际遇时的独特哲学思考。

图片4.jpg

学员刘华庆发言

来自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Constanza Fernanda Jorquera Mery探讨了中国外交政策与儒家思想的关联,其核心原则包括实现世界和谐、内仁外义、互利共赢、不侵占他国领土资源等,还以 “仁、义、礼、智、信”五德指导外交实践,通过 “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推动全球合作,与包括智利在内的9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智利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创造了“四个第一”。同时她也指出了中智关系面临战略和文化理解不对称等挑战。

图片5.jpg

学员Constanza Fernanda Jorquera Mery发言

来自布宜斯艾利斯大学中国与印度哲学研究组的研究员Pilar Sánchez Ordoñez 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了当代民主困境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她以何包钢提出的儒家与民主关系的四种模式(冲突、兼容、混合和批判模式)为框架,重点分析了以赵汀阳为代表的批判模式,赵汀阳在《一种可行的智能民主》中既肯定民主的普选价值,又批判自由主义民主的局限性,提出"知识委员会"等替代性制度设计。通过比较东方儒家思想与西方批判理论,Ordoñez揭示了二者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政治市场化导致的道德退化和公共利益缺失。她最终指出,无论是儒家的道德政治构想还是西方对激进民主的探索,都指向一个根本命题——当代民主需要超越更多反思,重建其伦理基础,而东西方思想的对话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这一分析不仅为理解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危机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探索更具包容性和道德性的政治模式开辟了可能性。

图片6.jpg

学员Pilar Sá nchez Ordóñezy发言

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与现代亚洲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俄罗斯·中国·世界”中心的东北亚与上合组织战略问题研究室主任Mamakhatov Tlesh系统阐述了金砖国家(BRICS)作为全球南方国家重要合作平台的战略意义与发展前景。他指出,金砖国家已从最初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扩展至包括南非、埃及、伊朗等11国,占据全球42%人口、33.9%领土和36.7%GDP(PPP),在能源(占全球石油产量40%)、粮食(小麦产量44.7%)和工业原材料(铝产量74.7%)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演讲通过对比G7集团,强调金砖国家正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包括建立新开发银行、本币结算系统和能源联盟,并探讨了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单一货币构想。尽管面临地缘分歧西方制裁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但金砖国家通过机械制造、航天合作和人文交流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图片7.jpg

学员Tlesh Mamakhatov发言

来自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Gabriel Jacobina Marques探讨了儒家政治传统与西方世俗政治思想的对话及其对现代国家构建的启示。他首先回顾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政治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深刻影响。这些欧洲学者通过耶稣会士的记述,对中国基于现世原则(如科举制、世俗化国家合法性)而非超验神权的政治体系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内在性(immanence)成为中西思想对话的核心。Marques指出,儒家与黑格尔哲学存在深刻共鸣:两者均将国家合法性建立在道德教化(如孟子的“天命”与黑格尔的“伦理理念现实化”)与历史进程之上。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扬弃了这种理想化视角,提出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产物。Marques呼吁深入研究中西思想的互动,以理解中国如何通过“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为社会主义未来探索新路径。

图片8.jpg

学员Gabriel Jacobina Marques发言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杨乐(Aryan Mohammad Hussain)的演讲以“‘和而不同’理念在‘一带一路’跨文化语言传播中的价值探析”为主题,系统阐述了这一理念的实践与意义。他指出,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和孔子学院在全球160个国家的广泛建立,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而“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协调、基础设施联通等五大领域的合作成果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演讲他强调,“和而不同”理念源自儒家经典,倡导尊重差异、和谐共处,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包容性框架。在实践层面,孔子学院通过本土化教材、中外师资合作以及联合文化活动(如“中国-中亚文化展”)促进文化互鉴,既缓解了文化输出的担忧,又塑造了汉语作为沟通桥梁和东方智慧载体的国际形象。杨乐认为,这一理念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还支持了“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目标,使汉语推广成为文明互鉴的典范,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努力。

图片9.jpg

学员Aryan Mohammad Hussain发言

随后,在自由讨论环节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员Thomas Michael引言,在场师生就“和而不同”观念对哲学讨论的启示,语文学分析与跨语际沟通,中国哲学的宗教性问题,东西方哲学专业的知识架构差异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罗马第二大学教授Riccardo Pozzo、香港科技大学教授Tobias Zürn参与评议。

图片10.jpg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学员参与讨论

图片13.jpg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Tobias Zürn评议

图片14.jpg

罗马第二大学教授Riccardo Pozzo评议

图片15.jpg